第48章 偶遇劉應道(第2/2 頁)
井”。據說鳩摩羅什圓寂後火化,薪滅形碎,但唯有舌頭不爛。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紀念他。而那眼小井原是供寺內三千僧人飲水之用,一日忽然長出一朵蓮花,眾僧發掘開來,原來蓮花之根就在鳩摩羅什之舌上,這大概就是“口生蓮花”的由來吧。於是僧人就在井旁栽種了柏樹,將其保護了起來。
在茶餘飯後,劉應道時常與李婉順玩一把唐代宮廷流行的“握槊”遊戲,袁天綱則在一旁陪伴、學習觀摩。看過一兩次“握槊”遊戲,袁天綱明白了“握槊”的遊戲規則:
這個“握槊”遊戲有點像現代人玩的跳棋,一個棋盤上面刻了十二條道。對弈的雙方各自分別持有五十枚的白子與黑子。
對弈開始,白子先行一步,先從左邊向右邊移動位置,再自右上方朝左方向移動位置。
與白子對立的黑子略有區別。它先自左向右移動,再自右下方開始,向左方向移動。
這種玩法最大的樂趣離不開一個重要道具:骰子。
雙方輪流來旋轉骰子,骰子轉到了某個數字,便按照轉到的數字移動相應的步數。倘若黑子移動到了只有一枚白子佔據的點,那便叫做弱棋。
而如果所有的白子都轉移到了黑子的包圍圈,也就是內盤中,黑子便可以把棋子全部移出棋盤這個“戰場”。
這項遊戲雖說和玩家的運氣有關,但也需要一定的頭腦,是很考驗人智商的。大多數次玩“握槊”遊戲,冰雪聰明的李婉順都能夠輕鬆地取勝。
除了“握槊”遊戲外,李婉順還喜歡踢毽子,玩得不亦樂乎,袁天綱與劉應道則站在一旁觀看。踢毽子是唐代民間流行的體育活動。毽子是用雞毛插在圓形的底座上製成的遊戲器具,底座是一枚開元通寶銅錢。
李婉順踢毽子技藝高超,動作嫻熟。只見她擺好姿勢,手上的毽子一放,把腳向內輕輕往上踢,毽子彈到半高又往下掉落,她的腳又恰到好處往上踢,毽子便有靈性似的跟著她的腳的踢動上下跳躍,有節奏,不緊不慢。踢到興起時,來個花樣,左右腳互踢,前後前來回踢。李婉順還能夠做膝踢(聳膝)、肚踢(突肚)、頭踢(佛頂珠)等動作。既可以原地立著踢,也可以邊走邊跑踢。
毽子成了精靈在她身邊歡躍,一道道優美的弧線在她身旁劃過,她笑得是那麼陽光燦爛,讓身邊觀看的袁天綱與劉應道都看呆了,真是“翩翩起舞趙飛燕,宛若驚鴻似嫦娥”。
這些日子,李婉順在劉應道、袁天綱兩個男人的殷勤陪伴、照顧下,心情也慢慢地由憂鬱轉向開朗起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