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一大箱銀子(第2/2 頁)
別說這些銀錢,就算是砸鍋賣鐵,全家都要支援他在京中立足。
大家美美的想著,說不定渭河李家的名頭還會在仕林之中響徹。
期盼的視線分外炙熱,但提名金榜本就是李承平的目標,夾雜著家人的期望,金錢的誘惑,仕途的願景。
李承平稀裡糊塗的笑出聲來,有點尷尬,可心中仍舊還痴痴的唸叨著,諸君誤我呀!
隨後就由李固開始對土地資產進行盤算切分,李振禮作為長子,分取的無疑是最高。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長子繼承的觀念根深蒂固,這是一種大家都認同,同時維繫家族繁榮的一種模式。
李承平原以為二伯和老爹會有意見,他顯然沒有完全被古人同化,都是兒子,他分得多,我分得少,矛盾意見就產生了,這兩位態度就與李承平想的明顯不同。
李振義和李振良從小接受的思想教育,不允許他們採取平均分配的方式。
近代社會就大有因為分配不均,互打官司的情況,古代卻因為禮法規矩的存在,加大了限制,大大減少了問題的發生。
農家之所以採用長子繼承絕大部分家產的制度,是存在其必然原因的。
面對風險,農家的可抗能力很弱,比如劉二有十個兒子,他將家中僅存的十畝土地全部留給長子,其餘兒子分些錢財就打發出去努力。
即使這十個兒子,除了長子留守村內之外,其餘九子全部創業失敗餓死了。
那劉家也會因為這十畝土地都給了長子,傳承下去,不至於香火斷絕。
但若劉二將家業平分,十個兒子一人一畝,問題是如果所有人都沒太大出息,一畝土地又不能養活一家人,那麼劉家或許不僅不會壯大反而會消失。
這就是百姓的生存之道,這裡說的是有產者,流氓連自己的吃喝都不能保障,是不可能有後代的。
大家族同樣是如此,家裡集中資源培養幾個,甚至是一個孩子,其餘庶子拿著單薄的錢財獨自打拼。
嫡子與庶子本質上是沒有矛盾的,因為法理天然就站在嫡長子這一邊。
李承平根據府試時,跟隨柳安參加官宦富貴子弟聚會、詩會所知。
嫡庶之間矛盾並不尖銳,更不會出現什麼庶子給嫡子下跪的局面。
身份不同,他們以後的人生也就不同。
身為嫡子,或許他們在家中身份尊貴些,但在沒有執掌家財的前提下,庶子分得的好處多少全取決於家主對這個兒子的看法。
所謂嫡庶之爭,本質上是看嫡子能否容忍父親多給幾個弟弟分錢的利益之爭而已。
即使父親鍾愛某個庶子,願意多分些錢財,可在禮法的限制下,能夠做到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農家由長子繼承大部分財產是為了傳承,大家族則是為了不使家中錢財流散減少,維持家族的顯赫。
圍繞的根本就是傳承和發展,李承平表示理解,但不是很認同,因為人性不能讓他說服他自己。
畢竟,錢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眼看著自家分得少,換誰都會心理不平衡。
二伯和老爹二人,在古代長久的家族繁榮觀念灌輸下,顯然沒覺得這個分法有什麼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