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2/2 頁)
日本人今後不再&ldo;懂情義&rdo;。恰恰相反,現在正是西方人應當理解&ldo;情義&rdo;在日本的含義的更加重要的時期。把武土道等同武土階級也是誤解之源。&ldo;情義&rdo;是所有階級共同的道德。與日本其它一切義務及紀律一樣,身份越高,&ldo;情義&rdo;的責任&ldo;就越重&rdo;,但所有階層都要講&ldo;情義&rdo;。至少日本人認為&ldo;情義&rdo;對武土的要求要比對平民高。外國觀察者則似乎認為,&ldo;情義&rdo;對普通百姓要求最高,因為他們所得的回報較少。在日本人看來,只要在自己那個圈子裡受到尊敬就是充分的回報,而&ldo;不懂情義者&rdo;仍然是受其同伴藐視和厭惡的&ldo;可悲者&rdo;。
==========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象日本這樣極端要求回報義務和自我約束的道德準則,似乎堅決要把私慾譴責為罪惡並要求從內心根除它。古典佛教的教義就是這樣。但日本的道德準則卻對感官享樂那樣寬容,這就更加令人驚異。日本是世界上有數的佛教國家之一,但在這一點上,其道德倫理顯然與釋迦及佛典對立。日本人並不譴責滿足私慾。他們不是清教徒。他們認為肉體的享樂是件好事,是值得培養的。他們追求享樂,尊重享樂,但是,享樂必須恰如其分,不能侵入人生重大事務。
這種道德準則使生活經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對於日本人容許感官享樂的後果,印度人比美國人更能理解。美國人不認為享樂必須學習,在他們看來,拒絕沉溺於感官享樂就是剋制已知的誘惑。但實際上,享樂象義務一樣,也需要學習。在很多文化中,享樂本身並非經過學習的,因而人們容易獻身於自我犧牲的義務。甚至連男女之間的肉體吸引有時也受到極度限制,以致幾乎毫不威脅家庭的圓滿生活。在這些國家中,家庭生活與男女愛情不同,是以另外一些考慮為基礎的。日本人一方面培養肉體享樂,另一方面又規定不能把享樂當作嚴肅的生活方式而縱情沉溺。這樣,日本人就使生活變得很難處理。他們把肉體享樂當作藝術一樣加以培養,在品嘗個中趣味之後,又犧牲享樂,獻身於義務。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