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第1/2 頁)
2《金史》卷50,《食貨志》。
3同上。
1《金史》卷50,《食貨志》。
說明榷場的興廢,往往要受到兩國關係的是否友好相處,邊境是否安寧, 以及是否有利可圖2等諸多因素的制約。
轉手貿易與掠奪貢使商旅 西夏和鄰境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有貿易關係。西夏統治者經常用宋朝 的&ldo;賞賜&rdo;,尤其是茶葉,用以換取西南邊境少數民族的羊只,然後再 轉賣給宋、遼、金等國,從中牟取暴利。
由於西夏社會雖然立國伊始,封建制便已確立,但仍然存在著家長 奴隸制和原始制的殘餘,因此,其統治者對物質財富掠奪的慾望,有增 無減。當時的回鶻商人到遼、宋進■■■,&ldo;往來必由夏界,夏國將吏 率十中取一,擇其上品&rdo;3■■■天竺(今印度)國的進奉僧途經夏境也 遭到西夏統治者的扣留和勒索。史載: &ldo;先是(天竺)僧善稱等九人至宋京師,貢梵經、佛骨及銅牙 菩薩象,留京三月,仁宗賜束帛遣還。抵夏州,元昊留於驛舍,求 貝葉梵經,不得,羈之,由是西域貢僧遂絕&rdo;4。
途經河西走廊的絲路被西夏統治者中斷之後,西來的貢使和商旅只好另 闢新路。這條新路就是經過流沙迷漫的柴達木盆地,到達鄯州(今青海 西寧市),然後自鄯州沿著湟水而到達宋朝的秦州(今天水市)。這是 中西交通的著名的絲路古道,被稱之為&ldo;吐谷渾路&rdo;。這條路在公元4、 世紀時曾經繁盛一時,現在再一次得到恢復。由於唃廝羅對西來貢使和 商旅採取了保護的措施,不少西來的商旅在鄯州大做買賣,從中得到了 不少好處。&ldo;高昌諸國商人皆趨鄯州貿賣,以故富強&rdo;1。
至於大食的貢使和商人,由於宋朝的勸告,也不再經過西夏控制的 河西走廊,而繞道海上至宋。總之,西夏統治者中斷經由河西走廊的中 西交通,固然給西來的貢使和商人帶來了繞道跋涉的艱難,但同時也使 自己蒙受了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損失。這是西夏統治者始料所不及的。
三、西夏的貨幣 隨著西夏商業的發展,作為流通的重要手段貨幣大體上有兩類:一 類是本國鑄造的西夏貨幣;另一類是從宋、金進口的貨幣。本國鑄造的 貨幣最早為景宗元昊時天授通寶(漢字書),最晚的為神宗遵頊時的光 定元寶(漢字書),除獻宗德旺和末主■兩代未鑄錢外,其餘各朝均鑄 有貨幣。其中又以仁宗仁孝時鑄造得最多。仁孝時還設有通濟監的機構 進行鑄造。據清人吳廣成記載: &ldo;自茶山鐵冶入於&l;中國&r;,國中乏鐵,常以青白鹽易陝西大 鐵錢為用。及金人據關右。置蘭州等處榷場,若以&l;中國&r;錢貿易, 價轍倍增,商人苦之。仁孝乃立通濟監,命監察御史梁惟忠掌之, 鑄天盛永(應為元字之訛)寶錢,與金正隆元寶錢並用。金主禁之, 2《金史》卷134,《西夏紀》:&ldo;(大定十二年)上謂宰臣曰:&l;夏國以珠玉易我絲帛,是以無用易我 有用也&r;。乃減嬰保安、蘭州榷場&rdo;。
3《西夏書事》卷15。
4《西夏書事》卷12。
1《宋史》卷492,《吐蕃傳》。
仁孝再表請,乃許通行&rdo;1。
據此可知,仁孝時期由於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而需要設立專 門機構鑄造數量較多的貨幣,來滿足日益發展的商業流通的需要。
西夏貨幣可分為兩種,一種為西夏文錢,計有毅宗諒祚時的&ldo;福聖 寶錢&rdo;(西夏字作&ldo;■■■■&rdo;),諒祚或乾順時的&ldo;天佑寶錢&rdo;(西 夏字作&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