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倭國佛教”與“華夏佛教”(第1/4 頁)
上回說到催木匠一行與倭國“修真界大軍”在北極開戰,但卻以“賭鬥”方式先讓“真丹期”成員開始鬥法。
“護法諸天”的名稱出於“印度教”,而“六丁六甲”則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十二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五方揭諦”為佛教“護法神”,而“四值功曹”則是道教所奉在天庭中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時“四神官。至於“伽藍天神”則共有十八位,都是佛教護法。“護駕伽藍”從廣義而言,是指擁護佛法的一十八位“善神”,分別是:
一者“大梵天”,二者“帝釋天”,三者“多聞天王”,四者“持國天王”,五者“增長天王”,六者“廣目天王”,七者“金剛密跡”,八者“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九者“散脂大將”,十者“大辯才天”,十一者“大功德天”,十二者“韋馱天神”,十三者“堅牢地神”,十四者“菩提樹神”,十五者“鬼子母”,十六者“摩利支天”;
十七者“日宮天子”,十八者“月宮天子”,十九者“娑竭龍王”,二十者“閻摩羅王”。而“二十四諸天”是在“二十諸天”的基礎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二十四天”的,分別為“緊那羅王”、“紫微大帝”、“泰山府君”、二十四者“雷祖天尊”。而“六丁六甲”則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十二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其具體記載如下所示:
“六丁”為“陰神玉女”,即“丁丑神”趙子玉、“丁卯神”司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張文通;“六甲”為“陽神玉男”,即“ 甲寅神”明文章、“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 甲申神”扈文長,“甲午神”衛玉卿,“甲辰神”孟非卿。
“五方揭諦”是“金光揭諦”、“銀頭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摩訶揭諦”都是佛教中守護五方的“大力神”。“揭諦”乃“佛教語”,意思是“去、去經歷、去體驗”的意思,語出“大乘佛教”鼎盛期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多咒”,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譯成漢語就是:“去呀,去吧,走過所有的道路,大家都到彼岸去啊,覺悟了 ,薩婆訶!”此“娑婆訶”是梵文音譯,意義就是“快快成就”之意;另外,在佛經中,像“薩婆訶”、“娑訶”、“娑哈”也都是一個意思。而“揭諦揭諦"的意思就是"去呀,去吧"。至於"波羅揭諦"的意思,就是"走過所有的道路,快到彼岸去吧。”
“四值功曹”是道教所奉的在“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時的四位“神只”。他們相當於“天界”的“值班神仙”。而這“四神”分別是“值年神”李丙 、“ 值月神”黃承乙 、“ 值日神”周登 、“值時神”劉洪。
“一十八位護教迦藍”即佛寺的“守護神”。佛教認為,“佛寺”共有十八位“守護神”,即“一十八位護教伽藍”。而這十八位“伽藍”是:“遍視”、“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字”、“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
這些具有“倭國特色”的“東密宗”、“真言宗”的日本和尚們與其他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信徒不同,在修煉佛法時更善於借鑑倭國民間宗教的教義,也就是說與“扶桑神道教”走得很近,但與中國佛教的風格很不同。
原本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就起源於古代“身毒”(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尼泊爾)的佛教,在經過五百年的坎坷發展後,於東漢的明帝時期,借“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內地,之後經歷了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已經被徹底漢化,成為了所謂的“漢傳佛教”,並在中國唐朝時期隨倭國“遣唐使”一起,大規模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