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張遼歸降(第1/2 頁)
張遼在穰縣,心裡一直都非常糾結,非常矛盾。
他可沒像曹仁那樣喝悶酒,卻每天跑到城門樓上眺望,既期盼著李斜率兵來,又害怕李斜率兵來。
張遼自從在幷州跟隨丁原開始,後來被丁原派去跟著大將軍何進,何進又派他去河北募兵。
募兵回來時大將軍何進卻死了,丁原也死了。
他沒有自主選擇權,只能讓朝廷分配,跟了董卓。
然後董卓也死了,又跟著呂布跑出長安。
可這,呂布也死了,現在他跟著曹操,只不過曹操還沒死。
所以,跟誰並不重要,忠誠度也是可以商量滴。
不過呢,曹操竟然讓張遼統領兩千人馬守在穰縣,這可是對張遼莫大的信任,按道理說應該要對曹操絕對忠誠。
可是張遼在湖陽見到曹仁屠城殘殺無辜百姓,然後曹操也默許時,他對曹操是有反感的。對曹仁就更不用說了,他甚至想過,如果曹仁被圍,自己到底要不要去救。
當然,這個問題他還沒想出結果,曹仁還沒被圍,也沒向他求救。
現在李斜領兵來到南陽,自己是要堅決抵抗,還是要歸降李斜,成了張遼日夜沉思的問題。
李斜在濮陽以生命擔保救高順時他也在場,而且他當時也算是向李斜投降。
相對於李斜和曹仁來比較,甚至是曹操,他心裡更傾向於跟隨李斜。
可是他又不想辜負曹操對自己的信任。
他的煩惱又不能向別人訴說,只能悶在心裡。
這一日,他巡城回到縣衙,剛剛解下鎧甲,就有斥候回報:“李斜部將高順帶領三千人馬正向穰縣而來,涅陽和安眾兩縣已降,高順兵馬此時離城只二十里,同時李斜已經另派兵馬攻打宛縣。”
那時候斥候的訊息肯定不能那麼即時,他們只看到了李斜派夏侯蘭帶兵去攻打宛縣,卻沒看到夏侯蘭敗走。
他們能知道敵軍有多少兵馬,也並不是他們去抓敵兵來拷問,而是透過敵軍旗幟數量和行軍規模等來判斷,雖然不一定準確,卻也是八九不離十。
畢竟他們是專業的。
張遼急令全部人馬上城守衛,他又重新穿上鎧甲,抄起大刀,騎上戰馬,來到城牆下。讓人檢查城門是否牢固,守城器械是否備全,然後走上城門樓。
他在穰縣約束兵士,不許侵擾百姓,穰縣的百姓對他也比較支援。
甚至有不少百姓來要和他一起守城,被他勸回去了。
他覺得穰縣還不到死守的地步,而且讓百姓守城,城破之後被屠城的機率很大,他不想讓百姓冒這個險。
這時又有斥候回報,說高順領兵已經離城只有五里,即將兵臨城下。
高順之前的陷陣營有多厲害,張遼心裡有數,知道他統帶的兵很厲害。
不過現在他只帶了三千人來攻城,自己有兩千人守城,不管高順的陷陣營再怎麼厲害,也不可能攻破他守的穰縣。
因此他心裡並不緊張,只是覺得昔日的戰友如今卻變為敵將,心裡多少還是有些不快。
張遼在城門樓上等著高順,卻久等不見高順的兵馬,只看到有一騎兵來到城下,手裡舉著一封書信,說是要交給張文遠將軍。
後面並沒有兵馬跟隨,張遼令人開門出城接入來使,入城之後將他控制在城門口。
又將他手中的書信送到張遼手裡。
張遼以為是請戰書,結果展開一看,原來是勸降書:
“文遠吾兄,一別已經年,然舊日情誼,猶在眼前。今曹操逆天殘暴,屠戮百姓,挾持天子,塗害四方。而李徵南將軍斜寬仁大義,忠君護民,欲平天下而使百姓安。兄豈可再助曹為惡,望速獻城歸降,後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