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頁(第1/2 頁)
蘇聯模式在東歐試驗的受挫,促使有遠見的東歐人士認識到改革開放對於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以1946年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為契機的波蘭、匈牙利改革,拉開了東歐改革的帷幕。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ldo;布拉格之春&rdo;
,把改革推向高潮。
80年代改革在東歐全面鋪開。
東歐改革持續了30多年,由於內部原因和外部干涉均以失敗而告終。它給人們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歷史教訓。
東歐改革是在舊的經濟模式積重難返和經濟危機的環境下進行的,難度自然很大。改革是一套綜合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很廣,決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在舊模式的框架內作些
1《列寧文稿》第3卷,第94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6
修補所能奏效的。但是,主持改革的東歐國家領導人對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唯一途徑缺乏深刻認識,他們囿於傳統觀念,沒有下決心突破舊模式的框架,勇敢地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這是改革失敗的最重要教訓。
蘇聯模式的核心是指令性的計劃經濟,它的思想理論基礎是產品經濟觀。它排斥商品貨幣關係和市場的作用,認為計劃與市場是互不相容的,計劃是社會主義的,市場是資本主義的,行政指令是社會主義計劃管理的唯一形式。它使經濟生活國家化,使國家與企業關係行政化,使企業沒有任何經濟上的獨立性。
在這種模式的支配下,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受到壓制,形成了企業和職工吃國家大鍋飯的平均主義。為了克服上述弊端,波蘭和匈牙利等國的改革力圖把計劃與市場結合起來,使企業成為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商品生產者。實踐表明,即使象富有成效的匈牙利改革仍沒有取得最後成功。
企業最終仍沒有擺脫對政府的從屬地位。歸根到底是因為匈牙利改革也沒有明確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改革的總方向,沒有提出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改革的目標模式。
在南斯拉夫,計劃與市場關係也沒有處理好。南斯拉夫最早取消指令性計劃指標,強調市場調節作用。
但在實踐中,南實行的社會計劃靠層層簽訂自治協議和社會契約來貫徹。
這種計劃沒有約束力,很少真正兌現過。它起不到指導和協調的作用。南也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場體系,只有商品和勞務市場,而沒有資金、勞動力、科技、資訊等市場。南斯拉夫統一的市場被各共和國和地區所分割。各企業作為獨立的
46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商品生產者不能在統一的市場上進行公平的競爭。南斯拉夫實行的這種&ldo;既無計劃又無市場&rdo;的契約經濟,造成了經濟的混亂和生產的下降。
東歐改革失敗的另一個重要教訓是根本沒有觸動所有制形式。為了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東歐國家片面強調在生產關係方面過渡,使生產關係的變革超越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了生產關係不僅不能推進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力。他們過早消滅了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在建立了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分為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以後,又急於把小集體變為大集體,把大集體變為國營,不斷擴大國營企業的規模。
在這種&ldo;一大二公&rdo;
思想的指導下,經濟生活國家化的現象愈演愈烈,國家包攬一切,企業無法成為真正的商品生產者和市場的主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法形成。波蘭和南斯拉夫雖然解散了農業生產合作社,使個體經濟在農村佔有優勢,但在工業領域,所有制形式單一化的現象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