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頁(第2/3 頁)
行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合併工作,使合作社的經營規模越來越大,並建立農工綜合體,或把農業生產合作社&ldo;升格&rdo;為國營農場。這種做法損害了農民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抵制。
據波蘭經濟學家耶日。克列爾估計,東歐國家在1940~1980年間工業生產年增長率為94%,而農業生產年增長率b僅為33%,也就是說工業生產比農業生產增長快近3倍,這b
4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裡要考慮到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
在這30年裡,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17%1所以東歐一些國家的農業生產趕不上日益b增長的居民的食品(包括肉類)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東歐國家不得不把有限的外匯用來購買糧食和飼料。
農業落後的主要表現是產量低。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四種穀物(小麥、大麥、黑麥、燕麥)每公頃的平均產量,西歐國家高達440~400公斤,捷克斯洛伐克為3400公斤,波蘭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只有20~2400公斤,阿爾巴尼亞只有140公斤。
農業生產還呈下降趨勢。
東歐國家糧食產量低是由於機械化、化學化程度不高所致。
以使用化肥為例。
1984年聯邦德國每公頃使用428公斤化肥,民主德國為331公斤,捷克斯洛伐克為329公斤,匈牙利為261公斤,波蘭為232公斤,保加利亞199公斤,南斯拉夫為144公斤,羅馬尼亞為129公斤。
1980年阿爾巴尼亞人均糧食佔有量只有2338公b斤,人均肉的佔有量只有112公斤。
阿爾巴尼亞仍然是歐洲b最貧窮的國家。
3沉重的債務負擔。
b40~60年代,由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進行的冷戰,在史達林兩個平衡的世界市場理論的影響下,東歐國家和蘇聯基本上處於閉關自守狀態,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隔絕,喪失了一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機遇。
70年代以後,統一的世界市場的思想漸漸為越來越多的東歐人士所接受。東歐同
1。見耶日。切皮列夫斯基主編:《社會主義國家史》,華沙1986年版,第443、47頁。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