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第1/2 頁)
82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各共和國和全體南斯拉夫人民需要對實行聯邦制還是邦聯制的問題,作出決定性的選擇。
190年10月聯邦主席團提出了經過改進的聯邦制方案:各共和國在組織本共和國國家政權方面完全獨立自主,它們把部分主權交給聯邦行使;聯邦維護主權、領土完整、共同的國防和國家安全,執行對外政策;聯邦有統一的市場、共同的稅收和貨幣制度、統一的金融政策和關稅保護政策;聯邦憲法和法律在南全境施行,共和國的憲法和法律不得與其牴觸;各共和國有權根據全民公決表達的意願,按聯邦規定的方式退出聯邦。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則提出了邦聯制方案:邦聯是各主權共和國的政治和經濟聯盟;各共和國可以建立軍隊、派遣駐外代表、發行貨幣;在邦聯內協商共同防禦,建立關稅聯盟和統一市場;邦聯的諮詢議會在各共和國一致同意的基礎上作出決定。
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共和國不僅提出了邦聯制方案,而且在實際行動中加快了邦聯化的步伐。
190年12月9日,斯洛維尼亞議會以203票贊成和4票棄權透過法令,決定在12月23日就該共和國獨立自主問題進行全民公決。雖然聯邦議會聯邦院作出決議表示反對,全民公決仍如期進行,有136萬人參加投票,佔全體選民的932%,贊成斯洛文尼b亞成為獨立自主國家的有1288萬人,佔投票者總數的b947%,佔選民總數的882%。斯總統說,斯獨立自主後要b制定新憲法和一系列法令,從聯邦收回斯的全部主權,並爭取得到國際承認。
190年12月21日克羅埃西亞議會在塞爾維亞族議員拒絕參加表決的情況下,透過了具有邦聯制內容的新憲法。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26
190年底波赫和馬其頓兩共和國在大選後由反對派控制了議會。
它們也由原來的傾向於聯邦制改為傾向於邦聯制。
191年1月10日起,就南斯拉夫的政治前途問題先後召開了七輪聯邦主席團擴大會議(邀請各共和國總統、聯邦議會主席、聯邦總理參加)。在磋商過程中,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最後決定由6個共和國總統輪流作東,召開最高階會議,不邀請聯邦領導人參加。又經過數輪商談,4月11日決定將聯邦制和邦聯制兩個方案交各共和國進行全民公決。
全民公決只有克羅埃西亞在191年4月19日進行,但表決的問題已改為是否贊成克羅埃西亞獨立。雖然境內的塞爾維亞族進行抵制,但參加投票的人中94%主張成立獨立的主權國家。斯洛維尼亞則認為該國絕大多數公民已經在190年12月投票贊成獨立。於是兩國在191年6月24日正式宣佈獨立,脫離南斯拉夫聯邦。
接著馬其頓在191年9月8日就獨立問題進行全民公決,747%的選民參加投票,其中74%贊成獨立(佔全體選b民的4602%)。
11月20日共和國議會宣佈馬其頓獨立,脫b離南斯拉夫聯邦。
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在192年2月29日和3月1日就獨立問題進行全民公決,塞爾維亞族實行抵制,結果有634%的選民參加投票,其中9943%贊成獨立(佔全體選民b的6304%)。
3月3日波赫正式宣佈獨立,脫離南斯拉夫聯b邦。
在四個共和國先後宣佈獨立和分離出去的情況下,剩下
03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的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個共和國在192年4月27日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1至此,狄託在1943年11月創立的南斯拉夫聯邦已徹底瓦解,一分為五。
第五節 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