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頁(第1/2 頁)
面對農畜產品供應日趨緊張這一b難題,阿利雅在上臺的當年就提出,要在農業合作社生產隊普遍建立自己的小牧群,種植1~2公頃蔬菜,其產品全部供應生產隊社員家庭。
在1987年7月舉行的中央全會上,阿利雅提出要改進生產組織的問題,首先要調整有些規模過大的農業合作社和國營農場。
1988和1989年,由於劃小了有些農業合作社的規模,全國農業合作社總數分別增加了43個和44個。
上述措施使阿爾巴尼亞農村初步形成了&ldo;大生產&rdo;
(合作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06
社)和&ldo;小生產&rdo;
(生產隊和社員個人)同時發展的局面,對廣大農民不失為靈活、鬆動的一步。
當時,阿爾巴尼亞還允許農業合作社進城設點銷售剩餘的農畜產品,這無疑有助於改進對城市居民的供應。與此同時,阿爾巴尼亞有關當局還著手研究解決地拉那等城市商業和公用事業限於一個公司或獨家企業統管、經營的問題。
4協調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
在1986年11b月舉行的勞動黨&ldo;九大&rdo;上,阿利雅提出要注意協調和消除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可能出現的暫時的利害矛盾。
&ldo;九大&rdo;
後不久,即1986年12月和1987年1月,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先後透過了有關在經濟領域調整關係的幾項決議。其中,《關於透過價格進一步完善國家與農業合作社之間關係的決定》規定,對不同地區、產品質量、牲口膘重、超產情況實行不同的收購價格,並普遍提高農畜產品的國家收購價。
《關於使用工資手段鼓勵增加生產的決議》規定,要根據勞動條件和勞動難度,以及對社會的價值,對有些部門和工種實行獎勵制度。此外還透過了《關於更正確地使用外加物質鼓勵和特別基金的決定》,對作出發明和合理化建議的職工以及完成和超額完成任務的職工進行獎勵。
1988年11月,農業合作社&ldo;六大&rdo;決定,要完善農業合作社的勞動報酬制度,把社員、幹部和專業人員的勞動報酬更多地與他們的勞動成果聯絡起來。
事實說明,以霍查為代表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ldo;左&rdo;
傾思想以及它所帶來的惡果,把阿爾尼亞推進了一個災難深重的泥潭,而阿利雅雖然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採取了一些靈
01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活措施,但基本上堅持霍查的路線,沒有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日趨緊張的局勢。
第三節 動盪的政局與勞動黨政權的喪失
190~192年是阿利雅上臺後的第二階段,即阿爾巴尼亞由局勢動盪到政權更迭的階段。
1989年秋冬之交東歐其他國家相繼發生的劇變,成為激發190年初開始並持續兩年有餘的阿爾巴尼亞劇變的催化劑。
阿爾巴尼亞的劇變經歷了一個為時不長的醞釀和發展過程。
1989年9月26日,阿勞動黨召開九屆八中全會。
提出要對國家生活各方面進行調整。阿利雅在全會上批評了黨政不分、機構膨脹、官僚主義和唯技術傾向等不良現象,進而提出,&ldo;在需要的時候和方面進行改進、補充和調整;如果有些步子邁得太快而超出已有的可能,也要毫不猶豫地退回來&rdo;。
此後不久,阿勞動黨在九中全會(190年1月22~23日)上進一步提出了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具體調整措施,其中包括這樣幾個主要方面:發揚黨內民主、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