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第一節 法西斯國家的入侵和南共領導的武裝抵抗運動
一、歷史概況南斯拉夫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上,地處連線歐亞兩大洲的陸路要衝,與非洲大陸隔海相望,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在中世紀曾長期受周圍強國的統治,他們進行過多次反抗壓迫者的武裝起義。
1829年塞爾維亞獲得自治公國的地位。
1878年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獨立得到了國際承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在1918年12月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由於掌權的塞爾維亞王室和資產階級奉行階級壓迫和民族歧視的政策,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政局一直動盪不定。
當時的南斯拉夫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很不發達。某些重要的工業部門,特別是採礦業,掌握在外國資本家手中。
二、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建立和活動1919年4月南斯拉夫各地區的社會民主黨左派在貝爾格勒召開聯合代表大會,成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黨(共產主義者)。
1920年6月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黨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黨。在1920年11月的制憲議會選舉中,南共獲得49席,是第三大黨。反動當局在12月藉故禁止南共活動,1921年8月又宣佈南共為非法組織,南共被迫轉入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後來黨中央遷到國外,同時黨內發生了嚴重的派別鬥爭。黨員人數由最多時的64萬人降到只剩b200人左右。
共產國際在30年代曾考慮要解散南共。
狄託擔任南共總書記後,把黨中央領導機構遷回國內,並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整頓和發展黨組織。到1941年4月戰爭爆發前夕,黨員增加到12萬人,團員增加到3萬人。
b三、法西斯國家的入侵1941年4月6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糾集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兩個僕從國,不宣而戰,大舉入侵南斯拉夫。南王國軍隊一觸即潰,土崩瓦解。
國王和政府在14日撇下各族人民,倉惶逃往國外。
17日,王國軍隊統帥部簽署了投降書。入侵者瓜分了南大片領土,並充分利用南民族矛盾和民族糾紛,實行分而治之政策,建立附屬國,扶植傀儡政權,煽動民族仇恨,挑唆民族殘殺。
在國家被佔領和肢解、人民受奴役和殘殺的艱難時刻,當年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資產階級政黨頭麵人物,有的跑到國外參加了流亡政府,有的銷聲匿跡隱居下來,要求人民忍耐和等待;有的投敵叛變,成了佔領者的幫兇。只有以狄託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挺身而出,擔當了領導各族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歷史重任。
4月10日,南共中央確定了開展反法西斯武裝鬥爭的方針,並成立了以狄託為首的軍事委員會。4月初,南共中央在薩格勒布召開有省委書記參加的重要會議,制定了在國家被佔領的條件下南共爭取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政治綱領,決定在黨的各級領導機構下面都設立軍事委員會,來負責收集武器和軍需物資,編組和訓練戰鬥小組。
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南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這一事件徹底改變了世界局勢,為南開展武裝鬥爭創造了國際條件。南共中央發表的《告南各族人民書》指出,蘇聯進行的正義鬥爭同時也是南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南人民要竭盡全力阻止侵略者把南變成法西斯軍隊的供應基地,同時要為進行最後決戰作好直接準備。
6月27日,南共中央決定成立南人民解放遊擊隊總司令部(後改為最高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