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第1/3 頁)
波蘭1983年工業生產比1938年增長20倍,工業和建築業在國民收入中佔64%。
傳統的煤炭工業發展最快,1983年超過2億噸,居世界第四位。
1980年鋼產量達1940萬噸,人均佔有量400公斤,而戰前只有146萬噸,人均43公斤。波蘭除傳統的紡織工業、食品工業、煤炭工業外,建立了現代化的汽車工業、造船工業、精密儀器工業、電子工業等。匈牙利40年來工業總產值提高近8倍,年總產值佔國民收入46%。捷克斯洛伐克1987年工業產值比1948年增長13倍,工業產值佔國民收入64%,人均發電量4437度,而戰前為284度,鋼產量1420萬噸,人均佔有量990公斤,而戰前只有149公斤。
煤炭工業、冶金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紡織工業是捷克斯洛伐克最發達的工業部門,人均產量均居世界領先地位。南斯拉夫1987年工業產值比1947年增長30倍,其中石油增長142倍,天然氣增長338倍,煤增長10倍。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36
農業也有長足的進步。保加利亞1987年糧食總產量為7494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899公斤。羅馬尼亞1984年農b業產值比1938年增長了3倍,1987年糧食產量創歷史最高紀錄,達到3170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14噸。
匈牙利40年b來農業產值增長13倍,1986年糧食總產量為1420萬噸,人b均糧食佔有量14噸。波蘭1987年農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b1倍,糧食總產量為2140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為4688公b斤。
捷克斯洛伐克1987年農業產值比1948年增長2倍,1986年糧食總產量為1078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678公斤。
南斯拉夫1984年農業產值比1946年增長10倍,糧食總產量12426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800公斤。
1b3提高了勞動人民的物質和文化水平b40多年來,東歐國家人民的物質和文化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阿爾巴尼亞曾經13次降低物價,有80%的居民住進新住宅。
1989年人口平均壽命從1938年的382歲提高到70b歲。
解放前居民中有80%是文盲,現在40歲以下的居民中消滅了文盲,普及了八年制義務教育。
1946年創辦了第一所高等學校,目前阿爾巴尼亞共有8所高等學校。
保加利亞1978年食品、家用電器和耐用消費品比1960年增長4~10倍。人均住房面積為168平方米,而1944年b為4平方米。
1980年人口平均壽命達70歲,而1938年為42歲。
1962年掃除了文盲,實行了八年義務教育制。
1988年共
1資料來源:《社會主義國家的統計數字》1963年莫斯科版,第27頁;《1988年小統計年鑑》1988年華沙版,第36~368頁;張文武等《東歐概覽》,19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版,第10~12頁。
04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有高等學校30所和專科學校16所,而解放前只有7所高等學校,共有大學生11萬人,每萬人中平均有大學生126名。
羅馬尼亞40多年來新建住宅470萬套,已有80%的居民遷入新居,人均住房面積108平方米。
人口平均壽命戰前b為42歲,1987年為70歲。
1944年全國有400萬文盲,占人口的24%,解放後掃除了文盲,實行了八年義務教育制。現有高等學校44所,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