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頁(第1/2 頁)
當年7月30日和191年3月14日,阿先後與蘇、美恢復了外交關係。
190年6月,阿代表開始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歐安會會議。
綜上所述,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這期間採取的措施與過去相比顯然有了較大的差別,有許多觀點和做法在霍查時期是很難想像的。但是,這些措施來不及實施,一場對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具有致命威脅的急風暴雨已經在阿爾巴尼亞政治舞臺上興起。
21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自190年7月起,阿爾巴尼亞國內爆發了一次又一次的風潮,全國形勢迅速陷入動盪不安和急劇變化之中。
1難民潮。阿爾巴尼亞難民潮連續不斷,僅規模較大的b就有四次。
第一次發生於190年7月2日。
地拉那近400青年強行闖入一些外國駐阿使館,要求立即出國謀生;第二次發生於190年底、191年初,近400人越境逃往希臘,少數人越境前往南斯拉夫;191年2~3月至6月,發生了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第三次難民潮,數千人或上萬人聚集港口城市都拉斯、發羅拉和申津,奪船出走;第四次發生於191年8月6~7日,也是阿發生的最大的一次難民潮,短短2天就有近2萬人強行登船,出走義大利和馬爾他。
估計這些風潮中近30萬青少年出走,佔阿青少年總數的30~40%。
這些風潮不時引發群眾與軍警的衝突和其他打、砸、搶暴力行為。
2罷課潮。阿主要發生過兩次罷課潮。第一次發生於b190年12月9日,地拉那近千名學生上街遊行,提出了結社要求。結果,阿勞動黨九屆十三中全會(190年12月11日)決定允許成立獨立的政治組織。這實際上是結束了阿解放以來堅持的勞動黨一黨獨存的局面,宣佈實行多黨制。翌日,即12月12日,阿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黨宣告成立。
191年2月6日爆發了阿規模更大的第二次罷課潮,地拉那&ldo;恩。霍查&rdo;大學的部分學生宣佈罷課,要求取消地拉那大學&ldo;霍查&rdo;
的命名。
20日,在學生潮和&ldo;倒霍&rdo;
潮的雙重壓力下,阿部長會議不得不取消&ldo;霍查&rdo;的命名,罷課潮才暫告一段落。這期間,卡瓦亞、斯庫臺等城市還發生了打、砸、搶、燒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16
等騷亂事件,正如阿利雅當時在告全國人民書中說的,&ldo;國家面臨著局勢動盪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的威脅&rdo;。
3罷工潮。
191年1月起,阿罷工潮此伏彼起,越演越b烈,一度影響了地拉那等城市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當年4月16日親民主黨的獨立工會發起的全國總罷工。這次大罷工的真實意圖是打倒剛成立的勞動黨&ldo;清一色&rdo;政府,成立多黨聯合政府;提前舉行議會大選。這次幾乎席捲全國的大罷工導致地拉那和主要城市工廠停產,交通中斷,報紙停刊,食品及能源供應陷入困境,國家生活幾乎處於癱瘓狀態。
6月3日,在罷工和絕食的沉重壓力下,阿當局和勞動黨被迫宣佈:以法。納諾為首的政府辭職,另組各黨參加的新政府。
這就結束瞭解放40多年來勞動黨一黨執政的歷史。
4&ldo;倒霍&rdo;潮。
191年2月6日,正是地拉那大學學生b開始罷課、要求撤銷大學&ldo;霍查&rdo;命名的當天,阿最大的反對黨民主黨機關報《民主復興報》發表文章,公開指責霍查是&ldo;史達林式的獨裁者&rdo;。
2月19日,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