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的順序不同,蘇聯沿著&ldo;重工業‐‐輕工業‐‐農業&rdo;
的順序進行工業化。
蘇聯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透過壓低人民消費水平,特別是損害農民的利益來積累資金,達到高速度的工業化目標。在政治體制方面,其特徵是:高度集中的黨的領導體制,以黨代政,黨內民主和人民監督機制均不健全。蘇聯模式的設計師是史達林,所以又稱史達林模式。
蘇聯模式在生產關係方面的要求是消滅私有制,建立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東歐國家建立&ldo;社會主義基礎&rdo;的目標,就是史達林在1936年宣佈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的條件。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說:&ldo;到1936年,資本主義成分已完全消滅,社會主義體系已在國民經濟一切部門獲得了勝利。
62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史達林把消滅私有制當成確立社會主義的主要標誌,而沒有考慮到生產力的標準,同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大相逕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ldo;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rdo;
1所以,消滅私有制毫無疑問是共產黨人的一項根本任務,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內容。但是問題在於在什麼條件下消滅私有制。落後國家的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後能不能立刻消滅私有制?回答是否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廢除私有制的基本前提是必須具有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所謂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恩格斯提出了這樣一個標準:&ldo;既可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又有剩餘去增加社會資本和進一步發展生產力。&rdo;
2而所謂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是指&ldo;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rdo;
3
列寧是在俄國這樣一個落後國家領導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偉大領袖。他在廢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問題上經過一段曲折的過程。由於國內戰爭和帝國主義武裝干涉,蘇維埃政權不得不實行&ldo;戰時共產主義政策&rdo;
,企圖一舉消滅私有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264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218頁。
3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79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21
制,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後來,列寧發現,消滅私有制的政策脫離了俄國低下生產力水平這一基本國情。
他認識到,在沒有建立現代化大工業的情況下,不能急於廢除私有制。從1921年起,蘇維埃俄國開始執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其目的在於&ldo;加強大生產來反對小生產,加強先進生產來反對落後生產,加強機器生產來反對人力生產。&rdo;
1列寧制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以私有制為輔的經濟結構計劃,規定了發展而又限制資本主義的措施。列寧還制定了透過合作社把農民和小生產者引向社會主義大生產的計劃。列寧認為,只有在最新科技成就的基礎上大大提高耕作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ldo;用榜樣的力量促使小農為了自身的利益過渡到大規模的、集體的、用機器耕種的農業上去。&rdo;
2列寧估計,&ldo;為了透過新經濟政策使全體居民人人參加合作社,這就需要整整一個歷史時代。在最好的情況下,我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