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2 頁)
第一節 義大利法西斯入侵和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建立
一、解放前的社會經濟概況和義大利法西斯入侵阿爾巴尼亞是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曾長期遭受羅馬、拜占庭、斯拉夫人和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1912年獲得獨立。解放前,阿爾巴尼亞是歐洲一個罕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由於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資本主義在阿爾巴尼亞沒有發展起來。
本世紀20~30年代,阿爾巴尼亞經濟還處於小工場和手工作坊階段。義大利佔領前的1938年,全國432個企業和作坊中,小作坊就佔88%以上。同年,工業產值僅佔工農業總產值的98%,工業和建築業佔國民收入的b44%。
b解放前的阿爾巴尼亞雖說是個農業國,全國農業人口占87%,農業佔國民收入的924%,但整個農業卻十分落後,廣b大勞動人民遭受著深重的封建和半封建的剝削。他們依靠木犁之類的粗笨工具,從事著刀耕火種式的原始勞動。舊阿爾巴尼亞長期是一個嚴重缺糧的國家。
舊阿爾巴尼亞的文化教育事業也十分落後。當時,全國人口的84%以上是文盲,全國80%的農村連一所小學都沒有,只有6個城市開辦了11所中學,全國沒有一所高等學校。
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阿爾巴尼亞的廣大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封建宗法制度佔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大封建家族各霸一方,佔地為王;彼此間互不往來,過著自給自足的封閉生活。他們相互爭鬥不休,血仇連綿,全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而20~30年代索古推行的恐怖專制政策,鎮壓一切民主進步運動,取締所有民主團體,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自由權利被剝奪殆盡。
長期遭受異族統治和佔領的苦難經歷,錘鍊了阿爾巴尼亞民族,但千百年的封建割據和封閉生活方式,形成了狹隘、執拗和地方主義心態;封建宗族專制和索古反動統治,更使阿爾巴尼亞人民缺少民主的薰陶。這一切可說是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運動的&ldo;先天不足&rdo;。
此外,我們還必須看到當時國外因素所起的消極作用。
本世紀初,列強和周邊國家在企圖佔領和肢解阿爾巴尼亞的同時,開始向這裡進行滲透,控制了它的許多經濟部門,租借土地多達全國面積的23%。
20年代後期,索古上臺,他對外投靠義大利,使義大利迅速控制了阿爾巴尼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甚至開始向阿爾巴尼亞移民和派駐軍隊。
所有這一切為義大利法西斯入侵創造了條件。
1939年4月7日凌晨,義大利出動4萬軍隊,分乘137艘艦船,在60架飛機的掩護下,在阿爾巴尼亞登陸;4月8日,佔領地拉那,索古逃往國外。從此,阿爾巴尼亞歷史進入了反對義大利和德國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時期。
二、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建立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下,阿爾巴尼亞相繼出現了幾個共產主義小組,它們是:科爾察共產主義小組、斯庫臺共產主義小組、&ldo;火焰&rdo;小組和&ldo;青年&rdo;小組。
1928年8月,在莫斯科的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者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
當時,阿爾巴尼亞國內的各共產主義小組在思想、理論和組織等方面尚不成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混亂和錯誤。它們表現出濃厚的宗派主義和地方主義傾向,並且流傳著不少托洛茨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著作;有的小組還混進了一些反馬克思主義者和託派分子,有的甚至被他們佔據了領導地位。這些小組為取得全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權而陷於無原則的鬥爭。
30年代,共產國際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