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頁(第1/3 頁)
2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了社b會生產力。
戰前,除捷克斯洛伐克是工業國家外,東歐各國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都是經濟文化落後的農業國和農業工業國。
阿爾巴尼亞農村人口占87%,全國人口的80%以上是文盲,沒有一所高等學校,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保加利亞農村人口占78%。
南斯拉夫農村人口占74%。
羅馬尼亞農村人口占72%。保、南、羅三國都是落後的農業國。波蘭和匈牙利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是農業工業國。
波蘭農村人口占72%,有400萬以上的農村過剩人口和40萬失業工人。
匈牙利農村人口占47%,30年代經濟危機期間,有300萬人失業,匈牙利被稱為&ldo;300萬乞丐的國家&rdo;。
據統計,戰前歐洲24國人均年國民收入為200美元,像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在300美元以上,東歐國家人均國民收入是:捷克斯洛伐克‐‐170,匈牙利‐‐
63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120,波蘭‐‐10,羅馬尼亞‐‐81,南斯拉夫‐‐80,保加利利亞‐‐74。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東歐各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波蘭人口損失達600萬,佔全國人口的22%,國民財產損失38%,合200億美元(按1938年價格計算)。
南斯拉夫有170萬人喪生,佔全國人口的108%,13以上的工業遭破壞。
其b a他國家的經濟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戰後初期,東歐國家人民在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迅速醫治了戰爭的創傷,恢復了國民經濟。到1948年,除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外,東歐國家的工業生產都已恢復並超過戰前水平。
1948年工業生產的指數(以1938年為10)如下:保加利亞‐‐170,捷克斯洛伐克‐‐103,波蘭‐‐140,南斯拉夫‐‐140,阿爾巴尼亞‐‐244;而羅馬尼亞為84,匈牙利為94。羅匈兩國之所以未恢復到戰前水平,主要是資產階級政黨阻撓民主改革和國內政局不穩定所造成的。東歐國家都未能把農業恢復到戰前水平,主要是由於戰爭嚴重破壞,牲畜增長緩慢和自然災害等原因所致。
東歐國家大致從1940年起,根據蘇聯社會主義發展模式,開始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這一年
1nan
berend,gyy
ranki
east
central
europe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budepest,1977(南。貝倫德哲。蘭基《19和20世紀的中東b歐》布達佩斯1977年英文版,第99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36
東歐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如下:保加利亞‐‐312美元,羅馬尼亞‐‐243美元,匈牙利‐‐474美元,波蘭‐‐449美元,捷克斯洛伐克‐‐698美元。
1
在短短40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