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2 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41
犯性、尊重國家獨立和主權、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得到擴大和加強&ldo;。
1雙方清理了若干財政帳目,波方從中得到好處,其中有:取消波蘭欠蘇聯4億美元的債務;波蘭停止向蘇聯廉價供應煤;1947年波蘭將得到蘇聯7億盧布的長期貸款和140萬噸穀物。雙方還就駐波蘇軍問題達成一項協議。
1947年4月14日至18日,波蘭統一工人黨舉行二屆九中全會。
哥穆爾卡作了《黨的政策中的關鍵問題》的報告。
他在報告中,重新闡述了&ldo;波蘭道路&rdo;
,把它歸結為三個內容:第一是工人委員會。它是一種工人民主形式,主要在生產和企業管理方面實行工人民主和工人自治;第二是人民會議和議會。波蘭具有400多年的議會民主傳統,人民具有高度的民主意識。自從推行蘇聯模式以後,權力中心從議會轉到黨和政府,形成了龐大的官僚行政機構。議會成為&ldo;橡皮圖章&rdo;
,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受到抑制。
哥穆爾卡把擴大地方各級人民會議和議會的權力,當作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環節,使議會成為真正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第三是農民自治。哥穆爾卡反對突擊方式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他著眼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不贊成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追求所有制的&ldo;一大二公&rdo;。八中全會後,原有的9974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經過整頓,只剩下1934個,到1947年減少到1400個。在波蘭農村中,個體經濟佔主導地位。根據哥穆爾卡的報告,全會透過了《關於目前形勢和黨的最重要的任務的決議》。
從二屆八中全會到1949年,波蘭黨和政府開始了經濟體
1《關于波蘭目前局勢》,第167頁。
64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嘗試。經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下放中央權力,實行非集權化,擴大地方自主權和企業自主權;政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提高議會和地方人民會議的作用。
1947年1月20日,波蘭舉行第二屆議會選舉。
新選舉法規定:議員的候選人可以超過應當選議員的40%。參加選舉的選民達94%以上。在168300多個選民中,有164630多個選民(佔984%)選舉由波蘭統一工人黨、統一農民黨、b民主黨和工會、青年、婦女組織等組成的民族統一陣線的候選人。這是對波蘭統一工人黨二屆八中全會路線的支援和信任。在448名議員中,波蘭統一工人黨238名,統一農民黨14名,民主黨41名,無黨派人士64名。
1947年2月20日,第二屆議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統一農民黨副主席切。維策赫為議會議長,選舉亞。薩瓦茨基為國務委員會主席,任命約。西倫凱維茲為部長會議主席。
第二屆議會於1947年7月12日透過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46~1960)的主要指標:國民收入增長46%,職工實際工資增長23%,農業生產增長23%,工業生產增長496%。
鑒b於六年計劃期間形成的國民經濟的不平衡和人民生活的困難,五年計劃把發展消費品生產和改善居民物質狀況作為主要任務。
五年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前三年(1946~1948)為第一階段,後二年(1949~1960)為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裡,政府調整了積累和消費的比例,提高了職工的工資,增加了對農業和消費品生產的投資。
1946~1948年三年的積累率從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41
1944年的312%下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