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頁(第1/2 頁)
實行多黨制後,馬上就出現各政黨地位平等的問題。各反對黨要求從憲法中取消關於南共聯盟是&ldo;思想上和政治上有組織的引導力量&rdo;的規定。由於政治形勢發生變化,這一規定不言而喻已經失效。
各政黨的基層組織都設在地方上,在地區裡開展活動。
反對黨要求取消共盟在企業、機關和軍隊中的組織,實現&ldo;企業非政治化&rdo;
、&ldo;國家機關非政黨化&rdo;和&ldo;軍隊國家化&rdo;。這些要求已在190年逐步實現。4月4日南經濟聯合會主席宣佈,企業是獨立的經濟實體,是市場經營和自由交換勞動的基本主體,它不應成為爭奪權力的政治鬥爭場所,因此在企業中不成立任何政黨組織,南共聯盟也不例外。
4月19日南聯邦政府決定,聯邦國家機關具有高度的專業性,應對所有政黨持不偏不倚的態度,南共聯盟組織應退出聯邦機關。到11月4日,聯邦國家機關中的共盟組織(有14萬盟員)已b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16
停止活動。在南人民軍部隊中,如果共盟組織繼續存在,其他黨派勢必也要求打入,這將威脅軍隊的內部團結和改變軍隊的全南斯拉夫性質,因此在190年12月17日軍隊中的共盟組織也停止活動。
實行多黨制後,各反對派聯盟充分利用國際的有利形勢,國內的經濟困難和共盟的失誤,大肆攻擊共盟的政策,全盤否定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煽動狂熱的民族沙文主義,以便籠絡群眾,向共盟奪權。
第二節 南共聯盟的解體
在經濟困難、政局動盪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南共聯盟內部形成了以共和國共盟為基礎的東西兩大對峙的集團,它們在黨的體制改革問題上意見截然不同。西部的斯洛維尼亞共盟和克羅埃西亞共盟認為,各共和國共盟應是獨立自主的共產主義者聯盟組織,有各自的綱領和章程,它們在自願和平等的基礎上組成南共聯盟(即&ldo;聯盟的聯盟&rdo;)
,在南共聯盟內部取消民主集中制,代之以協商一致和民主統一。
東部的塞爾維亞共盟、黑山共盟和伏伊伏丁那共盟則堅持南共聯盟應保持組織上的統一,反對&ldo;聯盟的聯盟&rdo;
,不同意取消民主集中制原則。
190年1月20日召開了南共聯盟非常第14次代表大會。大會的主旨是確定南斯拉夫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的基本思想原則和政治原則,制定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南共聯盟改革的綱領性方針。會上斯洛維尼亞共盟代表提出把南共聯
026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盟改組為&ldo;聯盟的聯盟&rdo;的動議,被多數代表否決(169票贊成,164票反對)。
斯共盟代表團集體退出代表大會,使準備好的大會檔案無法透過,會議被迫中斷。
斯洛維尼亞共盟退出代表大會後,在1月23日發表宣告,凍結與南共聯盟的關係,宣佈14大的一切決議對它均無約束力。
2月11日克羅埃西亞共盟也宣佈,只有在南共聯盟放棄民主集中制並允許黨記憶體在政治競爭傾向的條件下,克共盟才留在南共聯盟內。至此,南共聯盟作為維護南斯拉夫聯邦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核心力量,實際上已經分裂。
190年3月7日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發出了關於召開14大續會的建議,主張把南共聯盟建設成實現民主社會主義、自治和民族平等,保障南斯拉夫獨立和完整的全南斯拉夫性的政黨,採用少數服從多數與協商一致相結合的原則。
190年3月30日曾想召開南共聯盟中央全會來協商解決危機。但由於斯洛維尼亞共盟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