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5 頁)
貨等兩千餘花色品種。它既是一個服務型交易所,也是一個大型商品展覽館,吸引了各地顧客,天南海北,遍及全國,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商……”這是一篇《溫州日報》記者在東方絲綢市場開辦三個月時寫的一篇現場報道,文字間洋溢著無限嚮往和讚美之辭。 。 想看書來
第21章吳江的金木水火土(12)
吳江的同志私下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欲將吳江經濟搞上去,盛澤的事做好了等於完成了一半。”
此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吳江的工業和經濟過去一直是以紡織為第一產業的,而盛澤是吳江紡織業中的龍頭。盛澤旺,則吳江旺。吳江的領導者深明此理,因此他們在抓東方絲綢市場一開始就非常有遠見:
一是招商上,宏觀引導與必要的行政干預相結合,對生產企業的進場經營,既作全面發動,堅持自願,又規定任務,特別是鄉鎮企業和個體戶,儘量爭取勸其進場,同時還從杭州一個市場上動員了吳江籍商戶回到盛澤市場經商。
二是資金上,借貸與自籌相結合,國家沒投一分錢給東方絲綢市場,靠的就是社會力量。
三是建設規劃上從長遠計議,又注意配套設施和主體工程同步進行的構架,使得市場在快速發展中始終保持了相對的完美與穩定。而最關鍵的是吳江人對辦市場的宗旨明確,他們確定的“招攬商貿,薈萃資訊,搞活流通,服務城鄉,立足本縣,面向全國”的定位從一開始就十分明確。
“買了爆竹讓別人放。”這是盛澤辦市場的一大特色。所謂“買了爆竹讓別人放”,就是吳江人和盛澤政府只管把精力放在建設好和完善好市場的設施與配套工程上,至於利益儘可能讓客戶賺得,甚至寧可讓外埠人多賺,從而使得盛澤絲綢市場在紡織之鄉的蘇南地區迅速崛起並輻射與影響周邊縣市。
“第一年,市場的交易額為1�2億元;到了1990年,已經達到10個億,成為國家農業部評選的全國十大鄉鎮之首。‘華夏第一鄉’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年已花甲的老沈自豪地說,“當年我當經理時,一天接待外地來參觀取經的人最多時達17批,開始我自己掏錢請他們吃飯,到後來,哈哈,我請不起了!90年代後,我們吳江一帶的農民基本不種田了,農民們忙著開廠織布做生意,田地都給了紹興人種去了。這跟老人們講的盛澤舊時一樣,明清時我們這兒的人都當了工商戶,紹興人過來種地養蠶。新中國成立時盛澤劃成分,結果發現紹興籍的人特別多。”
盛澤的絲綢產業大發展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此時以盛澤為中心的吳江、嘉興和湖州及蘇州的絲綢業及紡織業飛速發展。1995年,*總書記也來到盛澤視察,他對這裡的“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的繁榮景象,給予高度讚賞。20餘年來,盛澤絲綢產業始終位居全國同行之首。2007年,市場交易總額超達500億元,“中國第一鎮”的威名已不再是神州大地上的傳說,她已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傳奇史。
現在你到吳江,主人必定先要帶你去盛澤市場看一看。到那裡,你想象不到這個在廣闊田野上崛起的“絲綢之都”竟然會是中國的一個鄉鎮駐地。那聳入雲霄的五星商貿大廈,那一望無邊、熱鬧喧嚷、兩邊豎立著萬千商戶標牌的商街,那萬臺無梭機齊聲轟響的巨型車間……你看後除了驚歎還是驚歎!
“想看看漢通盛澤人嗎·”主人問我。
求之不得。
於是我隨吳江同志到了盛澤商貿街的一個叫“漢通”的店面。老闆是一位比我年歲稍大些的“大阿姐”,姓錢,名阿玲。極普通的盛澤人,錢阿玲人樸實,生意卻做得驚心動魄。
她上來就直言快語地說道:“我人長得難看,可布做得相當好看。”這話惹得我們開心地大笑。其實阿玲姐長得也很秀氣,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