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頁(第1/2 頁)
「主簿劉大人可曾傳信回來?」前往糧倉途中,譚璇將離自己最近的衙役拉到身邊悄聲問。
連縣城中的洪水都這般深,更別提江海附近之地,譚璇心急如焚,暗自祈禱千萬不要出事。
乍聞縣令大人問話,衙役似突然想起這樁事一般,眼睛突然圓睜,洪水在人們犯困打盹時突然而至,現在心還在吊著沒歸位,生怕待會水勢又猛漲,哪還想著九龍鎮的百姓有沒有順利轉移到縣城中。
衙役恐譚璇怪責心底慌亂,垂眸斂眉搖搖頭低聲道:「劉大人興許途中碰上洪水,帶人避到其它地方了。」
譚璇聽聞,登時心底焦躁萬分。縱使九龍鎮離得再遠,也不可能至今還未抵達縣城,唯一能解釋通的是鎮上的民眾根本沒趕往縣城躲避洪災,假若這樣的話……
往好處預測劉華找到了適合避險的地方,往壞處想九龍鎮突遭洪水襲擊。
念此,不由暗暗懊悔讓劉華負責了九龍鎮民眾的轉移任務,他應該親自過去的,後悔的真想抽自己幾耳刮子。
不過知道就算腸子悔青也沒用,事已至此唯有做好眼下之事,將損失降至最低程度。
出城途中,一片汪洋的街肆上,情狀如何悽慘自是不提。
到了郊外,天色已微亮,舉目望不到邊的混濁的地上之海,因農田被沒在水下,除漂浮的草屑枯枝外,還遊動著青蛙蟾蜍等生物。
視野開闊但並不平靜,縣郊村落中孩童哭聲、狗吠聲、張皇吶喊聲遙盪在雨幕中。
「大人,咱要不要前去看看?」隨行掌燈的衙役偷偷瞄了瞄神色愴然的譚璇,小心翼翼的問道。
「走吧,去糧莊,本官過去也無甚作用。」譚璇心痛的搖搖頭,一行人加上他攏共才四人,周邊村落不少,過去也無濟於事,當下還是前往糧莊要緊。
衙役喏喏嘴,想說大人乃清河縣百姓的主心骨,哪怕站著不動吼兩嗓子,也頂用的,出神間,譚璇已前進幾步爬上拼並好的竹筏上。
衙役顧不得其它,慌忙跟上去,用竹竿探了探前方水路的深淺,又從懷中取出司南,確定方向無誤後,方上了筏子。
城中街道雖說不上狹窄,可也沒寬闊到通竹筏的程度,故而出城花費不少時間,因浸泡在齊腰深水中造成的不適,坐在筏子上後,霎時減輕許多。
濕衣濕襪糊在身上實在難受,譚璇乾脆脫掉靴子外衫,只著中衣中褲。見隨行人員比自己還狼狽,讓他們此刻不拘小節,將衣衫脫下擰乾水。
掌木筏子的是位經驗豐富的老漁民,技術嫻熟,在深淺不一的洪水中前行自如。
快到糧莊時天已大亮,由於地勢的原因,洪水越來越淺,無法再撐起竹筏,幾人只好淌水過去。
遠遠望去,莊子孤獨的佇立在一片水國中,瞧著安然無恙的糧莊,譚璇腦中閃過一絲念頭,要不要讓附近的難民轉移到糧莊中來,可隨即便打消了這個即善意又無腦的想法。
身處災難中的百姓是可憐的,同時也是可怕的,萬一情勢不受控制為搶糧發生暴亂,豈不變成好意成歹事了。
糧倉哨樓上值守計程車兵發現有人前來,立刻吹哨明意,經過驗看身份,厚重的朱漆杉木大門緩緩開啟,負責看守的官吏恭謹的將譚璇迎進莊子裡。
糧莊無論選址還是建造工藝,皆乃拔尖的,據悉它不是當朝官府所建,而是前朝留下的。
百十年前清河郡作為海上貿易之城,商賈雲集物阜民豐,清河縣臨海靠江,水運極為便利,為應時下需求,官府便費功夫設計建造了此糧莊。
「大人毋須擔憂,卑職說句不當之語,即使莊外水勢再有兩個大,咱們的糧食也無大礙。」
頗通世故的老倉吏躬身回復譚璇的詢問,想起知縣大人的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