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3/4 頁)
出一絲詭笑,道:“其實,紹倒有一個辦法,或許能破東吳水軍。”(未完待續)
第一百七十六章 破敵利器
方紹口出狂言,眾人為之聳動。
要知吳人生於江河密佈的南方,不用訓練,自小就熟知水性,以船為生,可以說,他們是天生自勺水上戰士。
荊州雖然有大半位於長江以南,但其重心仍是北面漢水流域,而漢水流域的水網分佈程度,則遠不如長江密集,因此,荊州水軍的戰士往往是靠訓練而成,而非東吳水軍戰士那樣天生而成。
士卒的素質有著這般大的差距,這也是當年荊州水軍屢敗給吳人的重要因素。所以,儘管關羽手下有一支頗俱實力的水軍,但卻只能自認二流,不敢與冠絕天下的東吳水軍相提並論。
而龐統、諸葛亮等人多出自荊襄,自然更深知東吳水軍的厲害,故而方紹自稱有破敵之策時,就連一向對他十分信任的諸葛亮也抱有極大的懷疑。
劉備卻是興致大起,忙道:“中正有何破敵良策,但說無妨。”
方紹遂從容道:“東吳水軍之強,關鍵就強在其士卒生天生善於水戰,再一個便是東吳的造船技藝十分高超,尤其是其樓船與鬥艦,既堅固又巨大,我軍萬難造出那般優良的鉅艦。而吳人每戰,都在靠著這些鉅艦的優勢,才將敵人的弓箭手壓制,並輕易衝破敵方的陣形,而後艨衝小艦才能從容進行接舷戰。所以,要破吳入水軍,必當先破其鉅艦。”
劉備點著表示贊同方紹的分析,道:“吳人的水軍戰法確實如此,當年赤壁第一次水戰時,曹操的荊州水軍就是因為抵擋不住吳人鉅艦的衝擊,陣形被衝得四分五裂,因此才大敗,這也是後來曹操不得不選擇鐵鎖連舟的重要原因。只是,要破東吳鉅艦又談何容易,除非咱們能造出一樣大的艦船,只是這般高超的技藝,以荊州造船匠的能力,只怕難以如願呀。”
方紹道:“我們是造不出吳人那樣的大艦,但可以想辦法摧毀他們的大艦呀。“這時候,龐統忍不住笑了,道:“中正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那般鉅艦,撞都撞不動,難不成你打算用強弓硬弩把它們給射沉嗎?”
方紹淡然一笑,道:“弓弩自然是射不沉的,但這樣武器一定能行。”
方紹說著,將一張圖紙從袖中取出,平鋪於劉備案前,道:“當年官渡之戰時,曹操曾以霹靂車破袁紹箭塔,紹因之獲得靈感,幾經思索之下,特發明了此物,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做’神威炮’。”
“神威炮!”
眾人被這個威風的名字所震,皆圍了上去看那圖樣。
別看那武器名字叫的響亮,其實方紹所畫的,不過是後世蒙古人最先使用的“回回炮”
的設計圖紙。而所謂的回回炮,其實也不過是投石機的一種。
後世的歷史中,回回炮第一次露面是在蒙古入侵南宋的戰爭中,當時號稱天下堅城的襄陽,被回回炮“一炮中其譙樓,聲如震雷,城中洶洶,諸將多逾城降者”。
宋人以守城擅長,更是有專門編寫的守城教材《守城錄》,但面對配備了回回炮的蒙古軍後,守城的優勢便蕩然無存,所以自襄陽城破之後,蒙古人所過之處,宋人無不開城投降,這與回回炮的大規模應用是分不開的。
官渡這戰中,劉曄向曹操所進獻的所謂“霹靂車”,其實就是一種簡單的人力投石機。這種投石機使用起來需要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來拉繩,不但使用繁雜,效率低下,而且準心與投彈重量也很低。
回回炮與普通投石機的關鍵區別,就在於回回炮加增了配重灌置,如此一來,便可以使用配重來取代人力拖曳,一方面能夠方便的根據配重重量和高度估算出射程與彈道,另一方面則可使用棘輪、扛杆等進行蓄能,使得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