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4/5 頁)
,臣子對君王沒有怕懼,又不恭敬,挑選洗滌不小心,罪過極大。而惠王卻不責備,這是不賢明之二。酸菜中不該有螞蟥,不能吃就應扔在地上;如果怕左右侍臣看見,可以把它揣在懷裡,然後丟在隱蔽的地方,完全可以使螞蟥不被人看見,又何必吃下去呢?如果不能吃的東西誤落在酸菜中,難道能再悄悄地硬吃下去嗎?這是不賢明之三。有不賢明的德行,而上天保祐他,這是上天善報保佑不賢明的人。
【原文】
20·4不忍譴蛭,世謂之賢。賢者操行,多若吞蛭之類,吞蛭天除其病,是則賢者常無病也。賢者德薄(1),未足以言。聖人純道,操行少非,為推不忍之行(2),以容人之過,必眾多矣。然而武王不豫(3),孔子疾病,天之祐人,何不實也!
【註釋】
(1)薄:微,少。這裡是差的意思。
(2)推:這裡是拿出的意思。不忍:不忍心,憐憫人。
(3)豫:安適。不豫:指帝王有病。
【譯文】
不忍心責備廚師和管膳食的人就吞食螞蟥,世人於是認為賢明。賢者的操行,大多像吞食螞蟥之類,吞下螞蟥天就解除他的病,這樣賢者永遠不會生病。像這樣的賢者品德太差,不足以稱道。聖人的道德純厚,操行很少有不對的地方,做出憐憫人的德行,以寬容人過失的事,一定很多。然而周武王有病,孔子生病,天保祐人,為什麼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呢!
【原文】
20·5或時惠王吞蛭,蛭偶自出。食生物者無有不死。腹中熱也。初吞蛭時,未死(1),而腹中熱,蛭動作,故腹中痛。須臾蛭死,腹中痛亦上。蛭之性食血,惠王心腹之積,殆積血也。故食血之蟲死,而積血之病人愈。猶狸之性食鼠(2),人有鼠病(3),吞狸自愈(4)。物類相勝,方藥相使也(5)。食蛭蟲而病癒,安得怪乎!食生物無不死,死無不出。之後蛭出,安得祐乎!令尹見惠王有不忍之德,知蛭入腹中必當死出,臣因再拜賀病不為傷(6),著己知來之德(7),以喜惠王之心,是與子韋之言星徙,太卜之言地動,無以異也。
【註釋】
(1)蛭時:根據文意,疑“時蛭”之誤倒。
(2)狸:動物名。俗稱野貓。
(3)鼠病:鼠瘻,病名。即頸腋部淋巴結結核。
(4)參見《淮南子·說山訓》。
(5)使:這裡作剋制講。
(6)臣: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7)德:客觀規律。
【譯文】
或許是惠王吞下螞蟥,螞蟥正好自然被排出。人吃了活的東西在肚子裡沒有不死的,因為腹中是熱的。剛吞下的時候,螞蟥沒有死,由於腹中熱,螞蟥翻動起來,所以腹中感覺疼痛。一會兒螞蟥死了,腹痛也就停止。螞蟥的本性吸血,惠王心腹的積塊,大概是瘀血。所以吸血的蟲死了,瘀血的病也就痊癒了。就像野貓本性吃老鼠,人得了鼠病,吞吃野貓就會自動痊癒一樣。物類相互剋制,開方配藥正是利用它們相剋的特點。吃下螞蟥病痊癒了,這有什麼值得奇怪的!人吃了活的東西在肚子裡沒有不死的,死後沒有不被排出的。死後螞蟥被排出,怎麼能是天保祐呢!令尹看見惠王有憐憫人的品德,知道螞蟥進入人腹中肯定要死,然後被排出體外,於是又叩拜又恭賀惠王的病不會造成傷害,是要顯示自己知道未來的客觀規律,以討惠王的心歡喜,這跟子韋說宋景公說了三句憐惜人的話火星就會移動離開心宿,太卜在齊景公面前吹噓自己能使地震動,沒有兩樣。
【原文】
20·6宋人有好善行者,三世不解(1)。家無故黑牛生白犢(2),以問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享鬼神(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