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千篇一律的謊言(第1/2 頁)
在明朝時期,驛站可分為三類——水馬驛、急遞鋪、遞運所。
水馬驛,代指水驛、馬驛。
水驛每隔一百里設一驛,馬驛則每六十里設驛,剛好是騎馬傳遞一日七十里的標準,能完美銜接下一個驛站。
急遞鋪起源於宋朝。
在宋時還不叫急遞鋪有個別樣的名字叫“急腳遞”。
表示十分緊急,不可耽誤。
在宋亡後,金與元二則都中規中矩的沿襲了這一制度,並在元朝發揚光大,正式成為制度。
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採用了元代急遞鋪的制度,並將其發揚光大。
元時急遞鋪之間的距離尚不固定,“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設一鋪”。
而明代在洪武元年正月建國的時候就出臺規定:“急遞鋪,凡十里設一鋪”。
但因限於地形因素,實際操作中並非整齊劃一,但多數是遵循此規定的。
現在很多地方有一些地名叫八里鋪、十里鋪、十八里鋪、三十里鋪的,很多都是這種急遞鋪的遺存。
遞運所是明代首創,元朝時期,驛站裡什麼動物都有,十分雜煩。
明朝時就把元代站赤中的牛、騾、驢、駝等幾種站單獨析出而設了一個遞運所,專門來運東西,在每個城池都設有一處。
德勝口堡往西四十里就是西馬驛。
西馬驛是兵驛也是馬驛。
因所處位置地勢平坦,水土豐茂,除了給來往官軍提供食宿、供養外還兼顧為東邊的馬場提供人員往來,轉運馬匹等服務。
趙大柱就是其中趕馬的驛夫。
齊風走在前面,一句話不說。趙大柱或是覺得不好意思,見齊風沒騎馬自己也沒好意思騎,牽著馬韁繩跟齊風並排走著。
“你這麼年輕,為什麼要做夜不收?”
應該是覺得一直不說話悶著也不是辦法,趙大柱主動試探開口。
“這和我年輕有什麼關係?”
齊風說著話往前走,言語平平,“總得有人去做。”
“說得對。不過你真的很厲害。”趙大柱誇獎道:“這還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有人只用三矢就射殺了三名韃靼。”
“果然老驛夫說得沒錯,你們夜不收各個身懷絕技。”
面對趙大柱的誇耀,齊風並沒有理會,長年的塞外生活早已讓他學會了隱藏心中的想法跟面部的表情。
見齊風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波動,趙大柱收了笑容,繼而道:“實不相瞞,少年時候我也有遠大志向,可最後終是敗給了現實,長大了才想得明白,既然是奴僕就是一輩子該是奴僕,別妄想飛上枝頭變鳳凰了。”
“人啊,一輩子就該要活的透徹,不然到老了可要後悔。”
趙大柱嘿嘿笑著,撅著眼睛看著天空的明月。
“實際上你跟著我很危險,因為我會殺了你。”
齊風沒有聽進趙大柱的話,語氣對著後者淡淡的道。
聽著前者不著邊際的話,趙大柱一臉奇怪,“你為何要殺我?咱們怎麼說都算是同僚。”
“同僚?”
齊風停下腳步看著趙大柱,嘴中細細品味這兩個字的份量,然後道:“你不是。”
趙大柱臉上肉跳了幾下,急忙反駁,“怎麼不是?我是西馬驛的驛夫,和你都是隸屬於兵部為大明效力!”
後者此刻帶著一點兒的心虛害怕,不過還是鏗鏘有力的訴說著二者關係。
看著趙大柱惺惺作態的說辭,齊風輕描淡寫的道,“真要我挑明白說嗎?”
“那你說!我看你能說出個什麼!”
趙大柱盯著齊風,一臉的不服氣
齊風慢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