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方,說實話,廷瓏讀了發現這種思想更接近於現代人的觀點,不過只限於政治、經濟方面,對女人的家庭地位卻沒有任何幫助。
如今見這百家姓和後世無異,前面的她大概都可以背出來,怕學的太快,惹人注意,就做出樣子來慢慢認,總得好一會兒工夫才捋清筆順,艱艱難難的用毛筆畫在紙上——真的是畫,她原先在軟筆書法上沒有下過功夫,覺得這散粉刷子實在是無處使力,進度反倒與幼兒習字無異。
姚氏手把著手教了半下午,午覺也沒睡,勉強寫熟了兩行字,留下滿紙的鬼畫符。於是定下成例,每天認兩行,共計16個字,一個字描一篇大字出來,又吩咐了採買上人去買幾本簪花體的蒙學帖子來。
等晚間張英回家,先問了廷玉功課,姚氏就將廷瓏下午寫的大字取出來道:“老爺看瓏兒這樣啟蒙可還使得?”張英接過鬼畫符,摸著廷瓏發頂,眼含期許,頻頻點頭,倒比小兒子能策論了還要高興兩分似的。廷瓏看見張英虎視眈眈,仿若不懷好意,身上汗毛都豎了起來。決意明天一早就要把今天學的字忘掉一半。
運筆雖然難,寫的多了,也就成了手指的延續。
姚氏每日處理家事前,教她認字,圈好描紅,之後就讓她自己去一邊練熟,等到歇了午覺,考察了再教新字。慢慢的,認完了《百家姓》,又添上《三字經》,《千字文》,字寫的也有了兩分簪花體的影子。張英看了,不許再練,撿了王羲之的楷書《黃庭經》、《樂毅論》拓本給她臨摹,只說:“一開始就走了偏門,往後就寫不出大家氣象了。”
入夏的時候,何氏產下一個七斤多的男丁,母子平安。
張英提筆寫下若淳兩個字,給長子嫡孫命名,又寫了書信給何家報喜。
百日的時候,正在家裡擺酒,就有內相打傘鳴鑼前來宣旨,張英一家忙擺了香案接旨。聖上嘉勉張英“敬慎勤勉,頗有古大臣遺風”,在西安門內賜了宅邸。張英率全家接了御旨,叩謝天恩,內相就要告辭,張英款留不住,親自送出門去。
姚氏認定孫兒是有福氣的有造化的,乳名就叫了天賜。
張英第二日一大早入禁中謝了恩,由內務府掌事宮人帶著去交接西安門內的宅子。
只見那宅子是個四進的院子,比現今孟端衚衕的老宅還大一進。門口上馬石處放著泰山石敢當,進了廣亮大門,繞過清水脊嵌福壽影壁,先是一進僕人住的倒座窄院房,進了二門是一進客宅,再往後,過了垂花門就是一溜坐北朝南的五間正房。進了堂屋,八仙桌兩側各一張黃花梨木的扶手椅,牆上掛著四幅中堂畫。三面通的堂屋右邊是書房,內中書案、畫案、琴桌、供案俱全;左邊一間是臥房,裡面盤著炕,靠牆角放著火盆架,別無其他。
又沿著抄手遊廊去兩邊廂房看,格局與正房一般。及至後罩房,一排八間的格式,也儘夠用了。張英驗過宅中擺設與內務府上檔沒有差錯,按例謝了幾位宮人,領路的掌事宮人就笑道:“這進宅子原是太子太傅榮閣老的舊居,榮閣老是開國功臣,歷經兩朝,榮寵不斷,想是這宅子的風水好,張大人如今住進來,封侯拜相也指日可待呀!雜家到時候還要來討杯水酒喝。”
張英道了謝,親自送到門首,看著上了轎,才帶著家人回了孟端衚衕。
回到家裡把格局說給姚氏聽,又把新宅裡內務府上了檔子的器具明細交給姚氏保管。兩人商量只把日常所用的物事搬去那邊,其他沉重傢俱仍舊擱在孟端衚衕,安排家人看屋,以備來日張英致休還鄉,宅邸交還內務府,瓚哥仍舊搬回老宅使用。
第二日起,姚氏就叫兒媳何氏管家,親自帶著一干家人去西安門內的新宅收拾打掃。著人將原宅中上了檔子的傢俱器物全搬進兩側裙房上鎖,又將各房鎖匙全部更換了新的,剩下的就是清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