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危機(第1/3 頁)
第11章危機
言歸正傳。
雖然遠在京師,賈守仁已在官場上混跡多年。主事是正六品官。六品在公卿顯貴多如過江之鯽般的帝都真算不得甚麼,可職方司是要缺,還是實權部門,較諸太僕寺鴻臚寺詹事府等機構分量自是重得多,這把椅子當然不是一般人隨隨便便就能坐得住的。胸中本就對各處情形明白個八九不離十,來的時候經過王玉操的耳提面命,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分量有多重,因此賈大人一路上絕無懈怠,日夜兼程,趕到了榆林府。
事情解決起來並不複雜,經過七嘴八舌的痛訴苦衷、拍桌子打板凳的威脅咒罵、和事佬息事寧人的溫言勸導、各退一步相互換位思考的“彼此理解”、進而“相見恨晚”、“引為知己”等必要的溝通與討價還價流程,大家很快達成一致:兵部會按照勘合過的額兵數目,一次性發過來一年半的糧豆和一整年的足額軍餉,而且,保證這次半途“漂沒”絕不會超過一成半、從知府蕭長華通判周持正到榆林副將吳多貴參將李長髮遊擊陸有德,也都慷慨激昂的表示,一定會以此為鑑,今後一定妥善保管,絕不會讓那許多糧餉再被“風蝕雨浸”了去、死於亂兵的守備金青則報個“暴病身亡”,除了兵部“依典撫卹”,地方上下也按職務大小湊了三百兩給家屬算奠儀(封口費)、周持正代表官府向亂兵們指天發誓,絕無秋後算賬,今後不再追究任何人的責任,違誓者必遭五雷轟頂、大兵們,包括譁變的和暫時沒有譁變的所有榆林衛的營兵們——將領們私蓄的輔兵農奴們不算人,沒他們的份兒——也答應了,拿到這些,以前所有糧餉缺額一筆勾銷,絕不再提。
當然,過了不多久,有天夜裡營裡亂了一小陣。第二天大家發現,三個帶頭鬧事的亂兵頭目同時失蹤了,從此再也沒人見到過他們。大兵們一邊啃著摻了不少白麵的餅子一邊感嘆著:給朝廷添亂的絕沒有好下場!也有些人把嘴裡的餅子和三人的失蹤當作一件事並在一起想,不過想想也就罷了,自己已經吃到了餅子,還管其他做甚?有娃的老兵們都在私下裡給孩子們講述了這個故事,並耳提面命地諄諄告誡:以後長大成人,一定要以此為戒,啥事都不能出頭!
這種結果早在大人們意料之中。大人們心裡都知道:這些叫花們都是單線思維的兩腳動物,僅此而已。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也無關痛癢——榆林這個池塘本就不大,這事沒有掀起一絲漣漪。
順道的,觥籌交錯間,通判周持正居然與賈主事攀上一層關係:周通判中試的主考與賈主事任吏部考功司郎中的堂兄竟是同年!
那時,舉人考中了進士後,要拜主考官為座師,從此雙方便確立了師生關係,進而成為一個派系,今後在官場中會相互照應。如果背叛“師門”,定會落個“欺師滅祖”的罵名,一輩子洗不掉——儘管,這位主考官此前從來就不認識學生,這是當時的通例。蕭長華與袁士傑便是如此。
同一年考中進士的舉子們稱為同年,往往也會形成比較牢固的友誼(在現在這個時代,公司裡同一批錄取的員工,往往也是如此)。
總之,這事兒就像從沒發生過似的消弭於無形了。
蕭長華吳多貴們肯定不會知道,賈主事給王尚書的報告裡,糧餉數量向上浮了兩成半。王尚書接到報告,意味深長地看了賈主事一眼,得到一個同樣意味深長的眼神後痛痛快快地在物資調撥單上鈐了兵部大印。
王尚書和賈主事當然知道,蕭長華吳多貴們發下去,大兵們最終拿到手裡的,並不是九成成色的官銀,而是隻有六成多成色的坊間私銀、他們同樣知道,大明特產一種酷愛吃銀子的蟲蟻,榆林自不例外——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榆林的蟲蟻更厲害,這次竟依舊噬了調撥過去的將近一半。
大兵們對上述一切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