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張十三(第1/3 頁)
第二十二章張十三
忙碌了幾乎整整一夜的人們依然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
孫杰的輔兵隊已經和城裡的木匠們連夜趕製出幾百架獨輪車。此刻,全城的丁壯都被組織起來,絡繹不絕的將關盛雲的軍糧運往城裡。
儘管官府沒有公開宣佈,但所有百姓都知道,城裡存糧不多了。協助守城的百姓丁壯,每日兩頓飯已經由一干一稀變成兩餐稀粥、兵丁衙役們在里正的帶領下挨門挨戶徵存糧已經來過三次了,態度一次比一次惡劣,聽說最近還打傷了人,這在宋府尊的治下可是極為罕見的情形、尤其最近,晚間每隔幾條街便有兵丁守在房頂徹夜瞭望,只要發現哪家的灶臺煙囪裡冒出火星,隨即便會被巡街的兵丁破門而入……種種跡象提醒著人們,全城已經面臨斷糧的絕望境地。
城裡一度人心惶惶,尤其婦孺,更是陷入無邊的恐懼:百姓們既怕賊兵攻陷廬州府屠城,更怕宋明議和孫杰要做張巡和許遠!
張巡和許遠是唐朝睢陽守將,安史之亂時叛軍圍城。糧食盡、鼠雀食盡,張巡,許遠便將自己的小妾、奴僮殺掉煮給守城將士們做軍糧!隨後,守軍吃光了城中四萬老弱婦孺——然後……把睢陽丟了!最後,殺人、吃人的張許二位繡像進了凌煙閣~大皇帝們都喜歡這種寧可吃光百姓也絕不投降敵人的忠臣,歷朝歷代都被尊為楷模,而被吃的幾萬人則統統化為糞土——好吧,反正他們要麼是銅牆鐵壁,要麼,本就是糞土。
無論怎麼說,沒有人心甘情願成為滿嘴“大義”者的口中肉,腹中食。所以,百姓們才會在誤信援軍將至時,表現得舉城若狂。
而此刻,見到從天而降的幾十萬石優質軍糧,無論用什麼詞彙表達大家的欣喜都遠遠不夠,這不僅僅是自己脫離飢餓的救命糧,更是免死券——再也不需要時刻提心吊膽著父母妻兒乃至自己成為“保衛者”的“糧食”了!
府城的糧庫規模屬於中等水平:有20個容量50萬斤的廩倉,全部塞得滿當當的,連空地都堆上了。再把軍械庫騰出來大半(苦戰過後,箭矢硝石等消耗量大半,本來也沒剩下多少庫存了),又硬塞了兩千多萬斤糧食進去,居然還剩下差不多三分之一!
宋明議與孫杰商議後當即決定:給百姓們分掉!
當然,具體執行的細節也要注意。
這是能吏和庸吏的重要區別所在。
先根據以前“徵糧”的記錄把百姓們“捐助”的糧歸還,餘下的糧食分三份,城裡的人拿一份,城外失去家園的人拿兩份——這個好理解:畢竟災民連棲身的家都被毀了,需要更多的幫助才能度過未來的劫後難關。
糧食人人可領,但需要以蓋著廬州知府大印的“義民據”為憑。衙役們被派到鄉下各居民點,每人手裡都攥著大把的“義民據”:只要你蓋房子,不管是自家蓋還是給素不相識的人幫忙,幹上半天,就能領一張——每張“義民據”可以換50斤糧食。
但是!
不管你手裡有多少張,每次,只能兌換一張——只要你跑得動,來了就給,隨你來多少次。
你說你有力氣能扛200斤一次用4張?
不行!
每次只能一張:就是50斤。
有力氣就多跑幾趟吧。
僅憑這個規定,便可以看出,宋明議這個知府是憑著真本事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前朝曾有過流寇攻下某省城,自己搶夠了,實在拿不動了索性開倉放糧——結果,沒多久,便造成整個地區餓死一多半人的慘劇!
扶老攜幼餓怕了的饑民們都是能裝多少拿多少,唯恐少拿一粒米,一路向家裡走。走著走著實在背不動拖不動了,只好忍痛把口袋倒出來一些繼續趕路、再走一段又拖不動了,再倒出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