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早朝(第1/2 頁)
二月二,龍抬頭。 在這個人人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裡,長安城有一大幫子人忙活了起來。 而也有許多人,祈求不到他們的納祥轉運,甚至會災禍連連。 大理寺一大早就集結了所有隸屬於大理寺的捕快,京兆尹府的捕快也開始按照計劃集結起來。 外六縣的捕快也在集結,往長安城中集結。 巡防營,城門郎,天策府都陸陸續續忙活了起來。 長安城中正準備在這天祭祀土地神的人們看著這騷動的長安城。 有的人面色憂愁,有的幸災樂禍,有的不明就裡…… 但今日,長安城註定不安寧。 今日大朝會,多數在京官員於清晨時分都進了宮,但能入金鑾殿者,不多。 陸陸續續的人都來了差不多,以左相為代表的文官集團站於左列,以姜王為首的武官集團站於右列。 在左相溫篆尚未成為丞相之時,武官集團,一直都是站在左邊,象徵著更高的地位。 但溫篆上臺後,武官集團硬生生被拽到了右邊。 當時還發生了一件事,某個武官把一個佔了他左位的文官打了一頓。 不過事後,聖旨下發,那位武官直降三品,一下子就從這座金鑾大殿中站到了大殿之外,曬著太陽。 從此,武官集團就乖乖站在了右邊。 不過有心人則發現,今日大朝會,少了一個人,那個扎眼的魏家少卿沒來。 按照京察行程,魏不徇應於昨日巡查完外縣最後一縣懷安,隨後回城,今日早朝,呈報巡查結果,交於眾臣議論。 因為魏不徇的缺席,而京察中的內部核查又只能放在小朝會上議論,所以今日所議,議的是因文比而起的數場天災。 當時沒幾天朝廷就收到了奏報,但奏報上都寫了當地能依靠自身的財政解決,無需朝廷擔憂。 除了江南那個執拗的宛州,張口閉口就是跟朝廷要錢,靠自己解決不了。 那可把眾臣和小皇帝氣壞了,誰人不知江南為大唐最富庶之地?比肩長安。 江南又有誰人不知,他宛州最富? 娘了個皮,苦寒北境,遙遠南疆,西南之流都沒喊苦,你個最有錢的宛州叫囂個什麼? 但小皇帝也不是傻子,聽取了左相的建議,將人派了下去,核實各地災情。 今日,與京察結果一同被遞上了皇帝的桌案。 橫屍遍野,流言四起,群情激憤……弄不好,會出現民變。 朝堂上人人都閉了嘴,不再罵那宛州臭不要臉。 但有一個人,他不得不說話。 戶部尚書竇乾卻不能不說話,國庫還有多少錢他最清楚,要當真應允了各地的請求,下放安民撫卹金,那國庫就得揮霍一空。 武官集團中走出一位武將,看著尚未不惑的戶部尚書,“我大唐萬國來朝,建國以來代代盛世,國庫充盈,怎會連這點安民撫卹金都拿不出來?莫不是這國庫不成國庫,成了竇尚書的私庫?” 毫不掩飾的爭鋒相對。 竇乾自任戶部尚書以來,就沒少被言官彈劾,被武官集團彈劾。 畢竟他不止是戶部尚書,還是竇太后的親弟弟,當今皇帝的親大舅,堂堂皇親國戚的身份。 國舅竇乾呵呵一笑,看著這個武官:“要我給你在算一筆賬嗎?” 竇乾望著百官,掰著手指頭說道:“東南西北,都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天災,這可不是一個地方,一個郡,而是涉及到數郡,數州之地,這會是一個小數目?” “而且這才年初,日後還有大把要花錢的地方,如果現在全把錢拿出來賑災,來年恐怕諸君都得欠俸。” 那名武官又站了出來說道:“那依竇大人所見,是不管那些災民了嗎?任由他們起事,然後朝廷再派兵鎮壓?” 戶部尚書雙手揣在衣袖裡,望向小皇帝,說道:“陛下,臣已計算出可用餘額。” “每年最大的一筆支出,自是各位的俸祿,其次便是軍伍,北境軍與蒼州軍花費最大,佔比軍伍支出十之七八。” “以上兩比,已佔去總額半數,而後宛州城直通蒼州的運河修建又佔去餘下額度半數。” “雜七雜八加起來,再佔去一二。” “軍伍建設和百官俸祿佔五成,運河修建,佔兩成,雜事佔一城,只餘兩成可做賑災款。” 小皇帝看著舅舅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