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5 頁)
黃石看見漢軍又小聲說了些什麼,讓張千總爆發出一陣狂笑:“我並非為毛軍門賣命,我身為大明武官,自然是為大明天子守此鎮江……”
為大明天子守此鎮江——後面的話黃石沒有聽見,因為這話讓他想起:女真人的祖先攻打晉寧的時候,宋的守臣在殉國前也是義正詞嚴的拒絕勸降——吾為建炎天子守土。黃石知道,皇太極自然也知道,面色鐵青的皇太極一揮馬鞭,士兵就把半死的廣寧千總拖到一邊的柱子上綁起來。被他砍傷的那個牛錄已經包紮好傷口,立刻動手從他身上一塊塊割下肉來。這個舉動把張元祉從半昏迷中驚醒,每挨一刀就慘叫一聲:“殺奴!”
除了專心致志地割肉的後金牛錄,黃石是唯一不停偷眼去看張元祉的人,其他的人對這種大剮活人的場面都視而不見。刀鋒慢條斯理地切入肌膚,轉動著讓受害人感到更大的痛苦,然後帶著一片血肉。
“殺——奴!”
“日寇攻打南京的時候,中國將士也發出過‘我們為中華民國守土’的呼喊吧?八路軍將士就義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慷慨悲壯吧?天地間是有一種精神能叫做‘浩然正氣’的,是有一種人能配得上‘大丈夫’的讚譽的。”
黃石盡力不讓自己發熱的眼眶湧出眼淚,他在心中對那明軍軍官,也是對自己立下保證:“張大人,有朝一日,我一定會讓人記下我今日看到的一切。”
(第09節完)
(本章完)
外傳
《遼東英烈紀·張元祉傳》
明將張元祉,不知何許人也……
天啟元年,元祉隨明將毛文龍出海,往遼東擊建虜……
元祉當先登城,鎮江遂克,評功以為第一……
虜破鎮江,元祉奮戰不屈,力盡被持。虜惱元祉甚,竟凌遲之。元祉身受千刀,猶口呼殺奴矣。太祖陰收其屍,葬於鎮江之郊……
國朝克復全遼,收埋忠良骨骸,立英烈祠以祀,香火日夜不絕,不敢片刻有忘……
張公亦在祠中……
太祖題詩祠堂:嘆我華夏人傑,多少忠良義士,哀其遼地忠骨,二十年不得收。
太祖曰:朕本布衣,不通文墨節律。此詩乃朕之哀思,尊英烈之真情。故寧貽笑於天下,不敢使人代筆。朕之親書,當位在正門之外,刻於石階之下,以示敬心。寧為萬世踐踏,不可喧賓奪主,切切。
贊曰:
明失遼東,將士與之同焚,元祉身處其中,其不幸矣。
得遇真龍,留名青史之上,傳美談於後世,其大幸也。
張公自不待言,餘更有萬千者,銳意赴難,慨然報國。
先烈英靈渺渺,忠良身名俱滅,千秋之下,更有誰知?
史家薄能禿筆,不得全曉人名,不能盡書其事,悲夫。
溫柔鄉乃英雄冢 第01節
攻破西門以後,後金軍並沒有立刻向官署進攻,而是沿城牆行進,先後拿下全部城門,緊跟著就轉入防守,大部分攻擊部隊開始就地休息。黃石強裝喜悅地祝賀了皇太極,冷兵器時代,城門一旦失守,仗也就意味著到了尾聲,怎麼應對都是死路一條,頂多是時間長短問題了。
就連時間後金也沒有給廣寧軍留下多少,各個城門都落入掌握後,見到廣寧軍沒有突圍企圖,後面預備的各隊就開入城門,沿著大道向鎮江官署進攻。廣寧軍點燃了大道上堆積的木柴和兩側的房屋,這給後金弓箭手造成了一些麻煩,但是也讓守軍騰挪的地方越發狹小,更不能利用房屋狙擊入侵者。這說明防守方沒有多少弓箭了,已經喪失了利用地利狙擊敵軍的能力,不然本應該是攻擊方縱火才是。
鎮江的百姓終於喪失了抵抗的勇氣,簡陋的武器拋得滿地都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