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報考軍校(第1/2 頁)
“石頭,石頭在哪?”想到石頭,袁西倏然驚醒。
石頭是他的勤務兵,也是他家傭人清嫂的獨子,清嫂說來可憐,生下石頭後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一個人辛苦謀生拉扯石頭長大。
好在石頭乖巧,人也長得秀氣,人見人愛,袁母憐惜清嫂,對石頭也另眼相看,徵得袁父同意後,讓石頭進了書房陪袁西讀書,兩個孩子年齡相仿,性格相近,很快就成為好朋友,名為主僕,實為兄弟。
讀了幾年書,石頭便不想讀了,袁父問他原因,答道不如習武,既可以強身還可保護少爺。袁父大喜,花重金請了拳腳師傅教授武藝,石頭十三歲時,更是請來還俗少林和尚教他本事。石頭聰慧,又肯吃苦,三年後練得一身好本領,尋常三、四個大漢不是他的對手。
袁西帶著石頭到省城心遠中學求學時,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先是北平,後是上海,不久日本人又攻陷南京,三十餘萬國民被屠,千里長江染血,萬千國民披素,華夏大地群情激奮,紛紛要求政府團結抗日。
與此同時,日軍侵略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反而不斷加快,在武漢、徐州等地與中國軍隊展開激戰。
偌大的中國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誓死不做亡國奴,無數熱血青年毅然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
袁西記得清楚,自己的國學老師張笑韓放聲大哭,對著學生連鞠三躬以示歉意,而後辭職投軍;音樂老師何悅光含淚教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曲罷,臺上臺下哭聲一片,何悅光大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此身卑賤,亦可殉國。”帶著數十同學從軍去了。
這麼多年,袁西南征北戰,東討西殺,心裡盼望能遇到這些帶他走上保家衛國道路的師長們,再敘師生之誼、同窗友情,可惜一直未能如願。
老師、學長們的愛國熱情深深影響著袁西,1938年初夏,黃埔軍校來南昌招生,袁西放棄了進大學深造的機會毅然報名,透過考試,成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分校第16期的學員,他和其他學院跟著帶隊教官乘坐火車來到位於廣西桂林李家村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桂林分校。
李家村隸屬柘木鎮,地勢依山傍水,風景清幽,村旁有甚多天然巖洞可用於防空,相思江從村子附近流過,婉轉向北,在鬍子巖處流入灕江。蔡鍔蔡松坡先生就曾在此訓練學兵營,國民政府此時在李家村辦學,也算是傳承有序。
袁西唯恐父親阻攔,將要成行前才修書父親,告訴父親自己參軍一事,並讓石頭把信送回家。
袁父收到書信,大驚而又大怒復又大喜,最後提筆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回?”條幅贈予袁西,袁父心緒難平,又寫信給兒子,讓他不要掛記家裡,在軍校裡好好學習本領,將來好為國殺敵,還道不是為父年老也當持劍力斬倭寇,讓他不敢小覷我漢家男兒。
袁西在李家村正式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桂林分校的課程大體可以分為兩種:術科和學科。術科是學習軍事技能,一般在操場或者野外訓練;學科是學習文化知識,主要在教室內學習。
對於學科課程,袁西並不擔心,畢竟他是省城名校的高中畢業生,畢業成績也是優等,數學、物理、化學、歷史、政治、地形學等學科學起來如同在重溫課本,複習以往,學起來十分輕鬆,就是外語需要花些時間,軍校外語選修兩種語言:日語和英語,如果選擇英語,袁西有一定的基礎,學起來不會很辛苦,但是袁西考慮以後對日寇作戰時,如果懂得日語可能會有一定幫助,就選修了日語,第一次上日語課時,他驚訝地發現,他的很多同學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學習日語,而不是英語。為此,教日語的高教官見了教英語的習教官總是高昂著頭,神氣得不行。
但是對於術科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