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頁(第2/2 頁)
與坡或霍桑一般的巨匠相提並論,但不可否認,奧布賴恩的英年早逝仍使世界失去了一位怪奇恐怖文學大師。
與偉大十分接近卻最終失之交臂的則是出生於1842年的職業記者安布羅斯&iddot;比爾斯。比爾斯生性乖僻,也如同奧布賴恩一樣參加了美國內戰,不過他得以生還,並在戰後寫下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之後卻與其夢魘般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於1913年在團團疑雲中神秘失蹤。比爾斯是位政治宣傳文冊的編寫者,同時也是徹頭徹尾的諷刺作家,不過其藝術造詣的絕大部分則來自其充滿殘酷嘲弄的短篇故事,大多關於美國內戰,並屬於今日文學作品中對這場戰爭最為真實清晰的描繪。比爾斯的小說基本上均為恐怖作品,雖然其中大多遵循自然規則,僅涉足肉體與精神上的恐怖,但仍有一大部分承認了超自然邪惡的存在,也是美國怪奇文學基礎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詩人、批評家薩穆爾&iddot;洛夫曼先生,作為比爾斯依然健在的好友之一(58),在其通訊選集的前文中對這位偉大的暗影締造者做出瞭如下評價:
&ldo;在比爾斯的作品中,恐怖的營造第一次脫離了坡與莫泊桑制定的範例與其作品中的怪誕,成為了一種明確且詭異般清晰的氣氛。雖然他簡潔的用詞時常使人聯想到平庸寫手有限的詞彙量,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便是如此簡單的語句,在比爾斯的筆下也得到了出人意料的變化,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褻瀆之恐怖。坡的文章是絕技的展現,莫泊桑則以緊張與不安編織出凌亂的高潮,但對比爾斯來說,樸實卻沉重的惡毒則向來是營造恐怖最為合理的手段,與此同時也處處心照不宣地認可著自然的法則。
&ldo;《哈爾平&iddot;弗雷瑟之死》中一草一木的佈置均是對文中非自然之惡意精巧的襯託。比爾斯筆下的世界並不是眾人熟悉的盛世,而充滿了突如其來的謎團與夢魘中那令人屏氣寧息的掙扎。不過令人好奇的是,他的文中也不乏非人的殘忍。&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