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家鄉的環境生態——港、圩、垈、岸(第1/2 頁)
鼠人務農的老家鄉自然生態,還可以用上面幾個詞來進一步說明。因為此後的鼠人不再是整日在學校教室裡坐的書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他和姐姐以及朝夕相處的農民朋友生產活動的空間大為擴充套件,他們要在這樣的環境“戰天鬥地”,肩挑背扛,經常以腳丈量這些地方,所到之處也會經常涉及這些名稱的。
1、港
不知“牧馬大沙”當初從江水中逐漸顯露出來是怎麼個模樣,但總是不難想象,江水沖刷,潮漲潮落,要有穩定的生產生活基地,必須圍堰、開港,有順暢的水系直通長江,這樣才能做到旱澇保收。
鼠人從小就知道,他住的地方,向東幾百米有港,向西兩裡也有港,這些南北方向的港,大多向南通到長江。整個“沙上”一帶,每隔一兩裡必有一條港,“美人港”、“火叉港”、“青龍港”“過船港”、“夾港”等等,這是有個性的一類港名。鼠人在家鄉生活近30年,一直沒弄明白,離家很近的東面那條港為什麼叫“美人港”。還有一種似乎是數著數來命名的港,如“頭圩港”、“二圩港”、“三圩港”……一直到“八圩港”、“十圩港”等等;有時這樣編順序還排不過來,還又分“上”“下”來說,如“上六圩港”、“下四圩港”,也簡稱“上六圩”、“下四圩”。這樣按著次序叫的港名,很好記,也容易明白它們之間的關係。如過了四圩港,下面就是五圩港,倒過來走,也一樣。
2、圩、垈
既然圩和港如此親密不可分,那就來說說“圩”。當初來“牧馬大沙”的人為何要開這麼多港?說到底,是為了圩上的人!圩,在靖江沙上一帶,就是兩兩港之間一條條住人的村莊。在江北平原,港大多是南北向的,有時也會有很少的“橫港”,東西向溝通南北方向港的水系。而兩兩港之間的圩,從南到北,一條又一條,則絕大多數是東西向的。因為東西向屬於正宗,那極少的順港岸邊而建的南北方向的圩倒往往被稱為“橫圩”了。
圩的命名複雜多樣,各有特色:有以圩上大姓為名的,如徐家圩、祝家圩、陳家圩、施家圩、朱家圩等等;也有以方向位置特徵為名的,如鎮東圩、西興圩、北大圩、前土壩圩、中草圩、後黃家圩、掛耳圩、斜圩等;還有具祈願意味的如耕興圩、種興圩、協興圩、春興圩、賓興圩、園興圩以及圩港同名的上四圩、下六圩,排序稱的開三圩、裡四圩、十八圩、十九圩之類,不一而足。
住人的村莊在沙上稱“圩”的多,也有少數稱“垈”。鼠人就聽說過東興鎮後面有個“三圩垈”。在鼠人看來,垈,實際上可能是稍短的圩。相比而言,北邊老岸上稱垈的多一些,如朱家垈、任家垈、馬家垈等等,也是以大姓來稱呼的多。
3、岸
有港就要有岸,圩上、垈上人也要靠“岸”來擋水保護。這一條條港邊上的“岸”當地人大多叫它“高岸”。如果以一個人居家的位置來看、來稱呼,常會講“東高岸”“西高岸”,那就是東面港邊上的高岸和西面港邊上的高岸。高岸之所以要高,因為它實實在在擔當長江汛期大潮的防洪任務。早年一條條港通江,江邊有更高的江堤,和每條港的高岸相連線,就承擔著抵抗洪水倒灌的神聖職責。鼠人很小的時候,夏天,長江發大水,到東高岸看過,那漲得與高岸幾乎相平的江水似乎還呼呼地向北流,挺恐怖。那水位比高岸下面的圩村高兩三尺,一旦倒了岸,那多可怕?據說那是要拼命敲鑼的。
鼠人家所在地也常講“北高岸”,偶爾也提到“南高岸”。但這些“高岸”並無多大高度,與真正港邊上的那高岸相差太大了。據說這些東西向的與圩村平行的高岸,當初是為應對長江江岸決堤,俗稱“倒圩”而修。當江水突破堤防洶湧而來,一道道橫向高岸,可以阻擋水勢,為圩村居民逃難贏得時間。不過後來一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