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2/3 頁)
歷史鐵律的作用下,碾碎了小生產者的一切幻想和空想。
(三)矛盾的歷史觀
墨子是小生產勞動者空前絕後的思想代表,小生產勞動者固有的對歷史發展的矛盾心理以理論化的形式更集中地反映在墨子的歷史觀中。這種歷史觀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在政治上是尚同的專制主義和兼愛的原始平等觀唸的矛盾;在經濟上是禁慾主義和蔽於用,重於利的矛盾;在實踐上勇敢的批判和溫和的改良的矛盾。
在上一節曾分析過墨子的兼愛大同的理想是基於一種原始的平等觀念。政治上,賢者舉之為官,不肖者廢之為役。經濟上,有財相分,有利利人。人際關係應互愛互利,視人若己。墨子認為,這才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境界,而且可以透過尚賢、禁慾、非攻等措施,再將現在不平等的社會異化恢復到自然的平等。要實施這些理想措施,達到這一理想境界,墨子認為應該實行尚同。何為尚同?尚同從何源起?尚同有何作用?對這些問題,墨於是這樣論述的。
墨子認為,&ldo;若苟百姓為人,是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逮至人之眾不可勝計也,則其所謂義者,亦不可勝計。此皆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是以厚者有鬥,而薄者有爭。&rdo; &ldo;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餘力不能以相勞,腐朽餘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rdo; 人各有思想,各有慾望,意見紛壇,彼此不一,相互爭執。由此,小至家庭不睦,大至天下不安。所以,有天子、三公、諸侯、正長之制。天子透過三公、諸侯、正長的渠道,發政於天下之百姓,達到&ldo;天於之所是,皆是之;大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則天下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rdo; 墨子認為,要解決眾議不一,社會紛亂,唯有實行天子一同天下之義的辦法。
尚同應&ldo;尚同義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rdo; 一鄉必同其鄉氏之義,則鄉治;一國必同其國君之義,則國治;天下必同天子之義,則天下治。所以,墨子指出:&ldo;故古者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日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是以先王之書周頌之道之曰:&rdo;載來見彼王,聿求厥章。&l;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以春秋來朝聘天子之庭,受天子之嚴教,退而治國,政之所加,莫敢不賓。當此之時,本無有敢紛天於之教者。&ldo; 尚同作為治國之本,可&rdo;眾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ldo; ……墨子尚同的政治主張是針對眾議不決,社會紛亂,政局動盪的社會現象,是為瞭解決人由自然物慾需求而產生的矛盾、鬥爭等問題。本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的形成,社會階級的分化,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各階級利益的差異必然導致不同的政治主張。如何調節各階級的利益,使社會秩序保持協調和穩定成為政治家、思想家關注的社會問題。墨子想以尚同一義,天子專制來籍制人言,統一思想,統一意志。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