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第3/3 頁)
,資訊容量較低的特徵。其二,在認識自然的方法上,更多地是從整體的模糊同一來認識自然。停留在表象的直觀上,忽視萬物在結構上的差異,缺乏追求自然界因果聯絡的知識興趣,往往是在先驗的解釋框架中,用表象類比的方法來表達對自然的認識。忽視對思維邏輯嚴格性的要求,概念往往是模糊和歧義的,定義往往是模稜兩可的,判斷缺乏確定性,推理論證缺乏邏輯根據。因而在理論形式上不追求嚴密性,忽視形式邏輯的基本要求。其三,中國傳統科技在技術上有傑出的成就和驚人的創造。但這些技術成就又往往是停留在能工巧匠的經驗技術的水平上,沒能在理論上得到總結和提高,為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一個基礎。所以,很多科技發明會無聲無息地消失,很多技術工藝失傳湮滅,往往得從頭開始。這浪費了無數代人的智力和經驗。這三個基本特徵從總體上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一個固有模式‐‐天人感應式的哲學思辨與經驗技術相混合,技術孤立地超前發展。中國古代科技這一發展模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環境的產物。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