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3 頁)
墨子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是基於對自然現象的反覆觀察,從而能作出較為客觀的記錄。例如,墨子對重影這個比較複雜的幾何光學現象的描述就相當正確。&ldo;景二,說在重。&rdo; 這裡的景是指陰影,陰影的產生與光源有關,這裡是說一個物體產生了兩個陰影,這兩個陰影有可能重疊,也有可能不重疊,也有可能部分重疊。這重疊的部分就是更深暗的重影。這條經文是對重影的描述。經說進一步探究了產生重影的原因,&ldo;景。二光夾一光,一光者景也。&rdo; 產生重影,首先必定存在著兩個光源。其次,這兩個光源發出的光線有一部分重合照到物體上。只有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會產生重影。在光學上這重影叫做物體的本影,而兩個光源不重疊的地方所形成的陰影,暗度就較重影為淺,在光學上叫做半影。墨子從重影現象的描述到對其產生原因的分析,完成了對重影這一比較複雜的幾何光學現象的研究。下面,我們用圖示的方法將墨子的認識表達出來。
又如對小孔成像的描述和原因的分析。應該說,小孔成像在實際生活中並不象重影現象那樣容易觀察到,它所需要的條件,從某種意義上是要人為加以控制的,因而可以說小孔成像的描述是對一種實驗現象的記錄。&ldo;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rdo; 這裡景是指一種像影,&ldo;到&rdo;是倒,&ldo;端&rdo;是點,即隔屏中的一個小孔,&ldo;午&rdo;意是指交錯。這條經清晰地描述了小孔成倒像的條件和現象。光線穿過小孔才能成倒像,而且像影是有一定長度的。
經說進一步從端‐‐小孔這個成像的基本條件分析、論證了小孔之所以能成倒像的理由。&ldo;景。光之入照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內也。&rdo; 小孔是成倒像的條件。由於光線照射是直線進行,&ldo;光之入照若射&rdo;,這樣從物體高階射入的光線到達成影屏壁的下部,而從物體低端射入的光線則到達成影屏壁的上部,物體的真實狀況和成影屏壁上的影像正好顛倒。對人來說,人足遮下光,故成像在上,人頭遮上光,故成像在下。墨子分析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有兩條,一是隔屏上透光的小孔,二是光的直線進行。&ldo;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內也&rdo;,&ldo;庫,易也。&rdo; 內是指隔屏裡面的成影屏壁,庫是指顛倒、變換,由於光線穿過小孔,從而使物體在隔屏裡面成影屏影上成倒像。下面,我們用圖示的方法將墨子關於小孔成倒像的認識表達出來。
又如關於槓桿原理的認識,墨子指出:&ldo;衡。加重於其一旁,必缶。&rdo;&ldo;奧而必擊,說在得。&rdo; 衡是指中國稱。這段經和經說描述了稱東西時的平衡狀態和不平衡狀態。造成這兩種狀態的表象原因,是兩邊的重量或相等或不相等。這種稱衡現象,在當時的生產、生活中是常見的。稱衡,汲水的桔槔都是很常見的用具。墨子進一步從槓桿原理的角度,說明瞭稱衡現象的原因。&ldo;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rdo; 稱和桔槔一樣,都有一個支撐點,稱兩端離支撐點的距離長短不一,短的一邊是本,長的一邊叫標。權是稱陀,權在標這部分移動,本端系重物,如果以繫繩處為支撐點,兩邊平衡的話,是因為本短標長。這是一個力矩平衡問題,而不是等臂的天平重量平衡。我們用a1代表權(稱舵),b2代表權離繫繩(支撐點)的距離,a2代表重物,b2代表重物離繫繩(支撐點)的距離。如a1b1 =a2b2 (這裡a1a2,b1b2)則稱的兩端平衡,這是可用小稱陀稱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