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料不足所致,吃時是周邊綿軟,內中焦脆,兩味交融,嚼一口,喝一口蛋酒。面窩當屬那種先吃飽後吃好的食物,記得少時,極喜歡先吃去面窩周邊厚實部分,再細細地吃孔圈那層薄焦薄脆的脆層,是焦香脆香的,咔哧咔哧的,能發出聲響。蛋酒是米酒煮沸,劃好一隻雞蛋煮成蛋花,是蛋和米酒的混合體。
武漢的早點總結起來是麥稻兩大類,製作方式多樣性導致食之味感相遠。每一種點心,幾乎都有相應的飲料,如吃油條喝豆漿,吃麵窩喝蛋酒,吃熱乾麵喝豆腐腦,吃豆皮喝清湯。清湯在北方叫餛飩,廣州叫雲吞。武漢的早點起源於漢口長堤街,此地相當於北京天橋,今時移芳漢口中山大道頂端的橋口區寶豐路上,是一規模盛大的美食城,旅者在老字號名店一品正宗雅緻,則也是可至美食城一品群芳。因了“過早”,可命名武漢為一座“美晨之城”。“過早”之後,武漢還有一罐陶泉般的沸湯,這罐湯是中午排骨煨藕,晚上藕煨排骨。
武漢是一座功能分明的城市,所謂三鎮,武昌文教區,漢陽工業區,漢口商業區;長江、漢江交匯,東臨大別山,西望江漢平原,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天熱蒸,冬天寒潮,年均氣溫℃,三大火爐城市之一,其獨特的飲食文化與地理氣候、物產和城市人口結構相關,武漢為水陸南北交匯要道,九省通衢,人是南人北人,口說“漢語”,故其食品不論南人北客,都是可以滿足各自口味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東長街(1)
蘄州鎮東長街東西貫通,長兩千步,由橫街、外行宮、全勝坊、第一社、瓦硝壩連線而成。臨近北門有段窄街分岔,叫東長后街,舊時風貌尚存。明末清初,東長街毀於兵亂,以至一代名流顧景星結茅為廬壘石為桌,人虎同居一城。清中期,擇與進士為鄰成風,商賈富豪爭相遷入,楊慶豐、劉大興、餘恆豐、張聚盛、李大有、王元豐、梁太和、王伴樵、劉柄福、袁煥、王勉吾、王頌威、汪南儒等,建店修宅,使之文人學子清靜的東長街人氣猛增,清後期和民國,讀書與生意兩旺。日軍侵入蘄州城,人氣驟減,蘄人出入蘄城,得給日本哨兵鞠躬。日降,東長街再度興旺。1958年,居民學習蘇聯現代化,起街面青石板以三合土(砂、石灰、黃土混合)築之,80年代修博士街,大部鋪水泥街面,建瓷磚樓房,卷閘門鋪店。
由老城區的北門向東走,是一段繁華的市街,各色商鋪林立,日雜百貨、飯鋪、藥店、澡堂、牙科診所、電器商店、米麵鋪、服裝綢布店、腳踏車行、摩托車行、信用社、銀行、燃具商店和美髮廳,牙科診所赫然掛起博士街牙科的招牌;又有修車的,敲白鐵桶補鋼精鍋的,補鞋修傘的,修鎖配鑰匙的,賣魚腥草和收購頭髮的,收購頭髮者又走街串戶。街中間有一段菜市,交易時鮮蔬菜、魚肉雞鴨、鮮蛋和滷菜,滷菜多滷鴨,亦有豬腸、豬尾、順風和口條。賣滷菜者,攤擋上方懸一小電風扇,扇葉已經去除,代之一根尺長鋼絲,端系一紅綢,通電旋轉,紅綢飄飄,以驅逐夏日繁盛的蠅蟲。菜市將這一街段擠得很窄,多是周近農人自種自銷的農副產品,辣椒、茄子、豆角、莧菜、絲瓜、冬瓜(冬瓜卻是夏時蔬菜)、葫蘆、薯藤杆、毛豆、蓮藕(蘄州產九孔蓮藕)、小蔥、蒜頭、生薑,還有蓮蓬、糖梨、西瓜、李子、香瓜、蘋果,自家種植收摘擺賣,所以都是依地擺起小堆。有農人老太太賣小蔥,買者賺小蔥未曾收拾,老太太抱歉說:“昨天扯了蔥就打麻將了,忘了收拾,蔥是好蔥呢。”此地賣丁香乾子、豆腐的攤位不少,蘄人皆喜食丁香乾子、豆腐和油姜。
菜市過後,東長街的中段,有李時珍醫院、鎮第三小學、麻紡廠、燃化機械廠、玻璃廠,從臨街的大門看去,麻紡廠、燃化機械廠業已倒閉,野草茂盛,鳥雀嬉戲,暑假的校園復歸寧靜。再向東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