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老祖宗的智慧不是神話(第2/3 頁)
小巷。
夜幕之下,陸九正在跟著老頭兒一起學習易經。
現在的陸九已經學到了三十幾卦,但是前面的卦象,他也已經忘的差不多了。
不過無所謂,老頭兒告訴過他,學已經在乎的不是記不記得住,而是有沒有學會如何看象。
“老頭兒,你老說要我看象看象,是不是就是說,讓我不要被文字束縛,要讀懂文字背後的意象?”陸九問。
老頭兒笑道,“沒錯,文字對於知識的傳播,其實是一種干擾,上古時期,先人們從來都是用圖象來傳播思想的,比如山海經,最開始是山海圖,道理很簡單,你現在拿著一本山海經,跟一張山海地圖,哪個看得更清楚,記得更快?”
“同樣的,易經雖然是群經之首,但是在它之上還有一個東西是你必須要懂的。”
陸九問,“什麼?”
老頭兒笑道,“太極圖。”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你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嗎?”
陸九搖頭。
老頭兒接著道,“易其實就是指的大自然規律,自然規律誕生了太極,何謂太極?我華夏是農耕文明,這樣的文明最重視的是什麼?天時!只有掌握了天時,才能知道如何種莊稼,那麼怎麼觀測天時?毫無疑問,自然是觀測太陽,於是,我們有了日冕。”
“上古先人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用日冕觀測太陽,最終才擁有了一張天地自然河圖,後世稱其為太極圖,有了太極,便有了陰陽,這就是兩儀,陰陽又誕生了金木水火四象,四象為四氣,分與天地間,產生了八種自然變化,分別是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也代表了乾坤坎離巽震艮兌八個卦象。”
“所謂易經,其實就是從太極圖演變而來,而太極包含著宇宙的本質規律,所以,學卦、看卦、算卦,都是在看宇宙間的象,只懂文字,不懂意象,是永遠也學不會易經的。”
原來如此。
陸九發現越是學習,越發現老祖宗的東西,好像都比較寫實。
一些玄之又玄的東西如果結合當時的文明來看,幾乎全都是為了生存而演化出來的。
這讓陸九想起了一個神話故事。
女媧補天。
《列子湯問》記載,相傳遠古時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災難。女媧不忍生靈受災,於是煉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通陰陽除逆氣,萬靈始得以安居。
乍一看這確實就是個神話故事,但如果結合農耕文明,和現代很多考古史實的話,其實這些故事都是有跡可循的。
陸九就曾聽一位大佬講過,他說事實上,女媧是上古後三皇中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活年代約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600年,屬於仰韶文化時期。
伏羲氏在此之前創立了曆法,指引播種,從而開創了農業。伏羲曆法採用羅盤,羅盤中心為北斗的“勺”,外圍為“柄”,“柄”繞“勺”轉一週為一年,共360天,將一週分為四份,叫四象,每一象分七份,共二十八份,對應地面二十八座山,這二十八座山稱為二十八宿;將一週分為八分,叫八卦,代表八個不同的方位。
伏羲氏的歷法每年360天,與實際有5天的差異,隨著時間推移,積少成多,發生了冬夏翻轉、方向錯亂。
女媧發現360天執行完畢後,“柄”距離原點還有5天的時間,於是女媧在羅盤的西北方向鑲了青赤黃白黑五顆石子,又用鰲腿骨重新劃定了羅盤的四象。規定勺柄走完360度後還要再走五色石所在的5天才是完整的一年,這多出來的五個石子稱作“不周”,而“不周”方向的山就被稱作為“不周山”。
女媧修訂曆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