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的必然結果。
六、成由節儉敗由奢(1…6…2)
其次,我們看,這種消費模式所反應的,美國國民及政府社會風氣與精神狀態。這讓我記起了一件事,1968年,中國償清了全部外債與內債。筆者並不評論這種現象的好與壞。但就這種現象反應的社會風氣與精神狀態來說,卻是好的。實際上,就是勤儉持家。而美國這種消費模式,反應的卻是,奢侈敗家。
下面是《印度時報》2008年5月在反駁美國前總統布什和國務卿賴斯關於“印度是全球糧食危機主因”、美國媒體關於“世界糧食短缺問題是因為印度和中國這些新興經濟的發展國家造成的”時的一篇網站文章,
新德里5月5日電《印度時報》網站近日報道說,美國農業部發布的資料顯示,美國2007年人均糧食(小麥、大米以及黑麥和大麥等所有粗糧)消費量大約是1046公斤。每個印度人每年吃大約178公斤糧食,也就是說美國人均糧食消費量是印度人的6倍。 以人均計算;美國糧食消費量是歐盟的2倍;中國的3倍。美國人均糧食消費量近來有所增加,也就是說,美國人吃得更多了。2003年,美國人均糧食消費量是946公斤。糧食消費也包括用於釀酒的糧食。不僅是糧食消費。每個美國人每年要喝78公斤液體奶,在印度和中國,這一數字分別只有36公斤和11公斤。這還不包括美國民眾大量消費的乳酪、黃油、酸奶和奶粉等奶製品。美國人均植物油消費量每年41公斤,而印度人均消費只有11公斤。至於人均肉類消費,美國在世界各國中遙遙領先。例如,每個美國人每年要吃公斤牛肉,而在印度,這一數字只有公斤。每個美國人每年吃公斤禽肉,而每個印度人每年只吃公斤。每個中國人人每年吃公斤。印度人幾乎不吃豬肉,但在世界其他地區,豬肉的消費量很大。在歐盟,每個人每年消費公斤豬肉,在美國,這一數字是公斤。豬肉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中國每個人每年消費35公斤豬肉。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美國人均糧食消耗從2003年的946公斤上升到去年的1046公斤。非洲2007年人均糧食每人消耗162公斤,大約平均每人每天僅僅吃445克。
以上資料雖然確切真實性,有待考證,但*不離十,足以說明,在糧食方面,美國人相比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奢侈程度。
下面再看看,工業品及固定資產的消費情況。
石油2005年美國人均為3噸多,中國則為242公斤,世界平均是590公斤,日本噸。人均汽車,美國是輛,而中國為輛。美國人均休閒天數,
從上面資料,可以看出,美國社會的物質生活是相當豐富的,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在地球村裡同,美國人,是富有貴族階層。這種物質上的富有(借貸基礎上)的背後,通常是精神的貧弱與社會風氣的敗壞。雖然,人們希望物質與精神雙豐收,其實,人類歷史上,就難以辦到。作為大多數人或群體,更是實現不了。物質上的過度充裕必然會衝擊精神與社會風氣。奢侈之風、庸懶之風、享樂之風盛行,貪慾膨脹,還滋生各種非正常現象(如同性戀、過多的暴力事件),另外,在身體上充裕物質的後遺症就是,由於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病及其它疾病,使得全民身體素質降低,反過來,又作用於精神狀態。所謂“富則貧”,凡事不能過度,過度的富有與充足,特別是在物質上,並不是件好事。美國人這種狀態,已延續了30多年,有理由相信,這種狀態,還會繼續下去。再加上,美國強調個人主義,以及現代經濟生活導致的流動性與繁忙性,家庭紐帶的作用也很微弱。眾多的教會,也讓美國人的信仰較為分散,宗教意義上的專注也不斷減弱。這樣,一方面,是物質的不斷衝擊和破壞,一方面是,信仰、道德、論理的維護調節作用的減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