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5 頁)
習效率低。由於人的心理規律和生理特點會對人的各種能力產生影響,所以,孩子的學習能力的強弱在時間上表現出一種不均衡性。當然,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早晨的記性好,但也存在個體差異性,有的孩子更擅長在午休之後進行記憶。
可見,學習的最佳時機的出現沒有定數,它取決於孩子的內在與外在諸多方面的因素。學習的最佳時機一旦出現,我們就要善於幫助孩子把握住它。這個時候既定的學習計劃可能成為桎梏,家長要提醒孩子注意學習的靈活性,不要成為條款的奴隸。比如,當孩子剛剛聽取了某位成功者的講座,百倍激情地要開始學習英文,我們應該支援他,並鼓勵他說幹就幹,而不要因為現在是下午,可能不利於學習就勸他不如等到晚上。
4。讓孩子學會“擠”時間。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就來。怎樣教會孩子利用空隙時間呢?方法很多。比如,在無所事事的時候不要發呆,找一本書來讀;看報紙的時候隨手記下一些資料;外出遊玩的時候認真觀察景物,為寫作文收集素材;在口袋裡放一些英文單詞卡片,有空就拿出來記一記;與同學閒聊的時候和他們討論一下學習上的問題等等。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孩子的惜時意識,只要有了這種意識,孩子自己都會想到一些辦法把空隙的時間利用起來。
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1)
很多人認為,幼小的孩子只要會學習就行了,至於生活的技能,有沒有無所謂。沒有一個孩子能在一天之內長大成人,也沒有一個孩子能在一天之內學會生活的所有技巧,這樣的教育只會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善於自我保護的習慣
“缺乏安全感”,這是現時人們對於日益複雜、高速發展的社會現實的一種真切感受。同時,由於現在家庭基本只有一棵獨苗,家長對孩子的人身安全感到更加憂慮,上學放學要親自接送,回家後不準獨自出外與小朋友玩,只能關在窄小的空間範圍內,家用電器、爐具一律不準摸,怕有意外,孩子在家裡就像個被捆住了手腳的機器人。
其實,父母這種消極的舉動並不能起到實質的作用,關鍵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建立起安全意識。
在所有的交通事故當中,日本人的損失是比較小的,因為日本人很有安全意識。往往一進了飯店,他們就會問防火通道在哪裡,一旦發生火災,知道從哪裡疏散。
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中也處處存在著危險。
有項調查發現,60%的事故是發生在家裡或者在家的周圍。家是人過日子放鬆的地方,往往也更容易出問題。比如時常有報道小孩從樓上掉下來,還有小孩掉進臭水溝淹死的事。如若父母早有良好的保護意識,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
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們覺得自己大了,不再需要父母帶著外出了,能獨立到商場、活動場所了。可是,別看他們的身體發育已接近成年人,他們的安全防範意識仍然是普遍不到位,或者是缺乏相關的安全常識。父母不僅應有自我保護及保護孩子的意識,還應教給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常識。
在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上,父母需要做些什麼呢?
1。讓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對於小學生,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知識教給他們:家用電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項;煤氣爐具的安全使用;化學物品、藥品的標識及使用;如何遵守交通規則;上學放學路上要與同學結伴走,不要隨便與陌生人搭話或吃陌生人給的食物;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能讓硬物、銳器損傷身體任何部分等。兒童天生好奇、好動,不能硬性限制其活動,但一定要讓其掌握安全知識,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例如,有一個小學二年級學生,看到燈泡會亮,就自己找來一個燈泡,用金屬絲去接電源,結果觸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