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2/3 頁)
;時年70歲的朱家驊去世後,於5月15日安葬於陽明山。按石璋如的說法,&ldo;由於上山耗時較久,十點鐘始舉行安葬式,稍微公祭一下十點半即結束,比起胡先生簡單得多&rdo;。很顯然,與胡適比起來,朱氏的葬禮&ldo;簡單得多&rdo;的根本原因恐怕不是一個上山費力耗時可以解釋的,其背後深層的原因自是複雜。但不論如何推想,這個在民國時期政壇、學界曾呼風喚雨,威震朝野三十餘年的重量級兩棲&ldo;大鱷&rdo;,就這樣從芸芸眾生的視線中消失了。
朱家驊入葬34天後,即6月18日,史語所研究員董同龢隨之而去。&ldo;董同龢先生是我們同輩之中最聰明能幹,也最用功的人,常有自己的主張,連傅先生也說服不了他。在抗戰大後方,他還是副研究員的時候就獲得過楊銓獎學金,可見才氣之高。&rdo;這是石璋如的回憶文字,所說獲楊銓獎金之事,發生於抗戰時期在四川的李莊,那時的董同龢可謂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心高氣傲,大有緊隨傅斯年&ldo;目空天下士&rdo;的氣勢。可惜天妒英才,正當學術事業的盛年不幸患了肝癌,未能掙脫死神的召喚,讓後人為之扼腕長嘆。
據石璋如回憶:&ldo;到11月23日,董作賓先生也過世了,恰逢美國總統甘乃迪(按:甘迺迪)遇刺身亡日,我們說董先生是大人物,能與甘乃迪同日過世。董先生的身體底子並不壞,只是不愛運動,而且董先生既忙著《大陸雜誌》社的事,又擔任所長,去香港任教回臺又擔任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事情非常忙,因此同仁曾勸他裝假牙,但他忙到沒有空去。牙齒不好就吃不好,連帶消化不好影響建康。董先生要是早日治好牙齒的問題,身體就容易養好了。&rdo;作為同鄉兼同事,一起共事幾十年的石璋如,可謂對董作賓具有深透的瞭解,但世間的事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董作賓可能意識不到一個牙齒的問題竟能引來這麼多麻煩,且引得死神找上門來,最後把老命丟掉。不過,石氏之說也只是一家之言。據董作賓的兒子、曾給蔣介石當了幾十年御醫的董玉京說,董作賓在此前許多年就已患有&ldo;高血壓&rdo;、&ldo;心絞痛&rdo;、&ldo;心肌梗塞症&rdo;和有家族性遺傳的&ldo;糖尿病&rdo;等等,正是這成堆的疾病綜合徵,導致董在不該中風的年紀就已得過一次輕癱,而且一直未能復原,直至去世。
從董玉京編寫的年表可知,在1959年,也就是董作賓從香港返臺8個月後的5月10日,就&ldo;忽膺中風,不能言語,入臺大醫院治療三月而愈,然自後語言即告蹇澀&rdo;。其後,董氏的身體每況愈下,直至再度心臟病復發和中風不治。前往醫院探視的石璋如等人看到:&ldo;董先生嘴巴歪了,也無法言語,當時大家醫學知識有限,均不知是何毛病,後來才曉得是中風(腦溢血)。董先生住院期間,女兒常在旁照顧,董先生經常昏迷,神志不清,連拉出屎都渾然不覺,吃得也很少,偶爾才神智清醒,還能說笑,這時症狀應該是稍有改善了,吃得也比較多。特別是11月22日,董先生清醒過來,交代了一些話,我們都稍微安了些心。沒想到23日董先生就過世了。像他平常是這麼痛快的一個人,身體要是不好,也不能拖這麼長時間,在臥病住院近八個月期間,想必受了不少罪,難受之至。&rdo;
1962年,董作賓在臺北青田街寓所1962年11月23日,董作賓於臺大醫院病逝。舉殯日,即以臺大、&ldo;中研院&rdo;、&ldo;教育部&rdo;、親朋故舊等組成治喪委員會,其規格與胡適去世時基本相同,治喪主委同為&ldo;教育部部長&rdo;黃季陸。治喪委員會決定把胡適、董同龢等中研院學者安葬的墓地正式命名為&l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