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登極大典(下)(第1/2 頁)
詔書的內容,由翰林院起草,朱標審閱後認為太常太拗口,與其歌功頌德,不如來些實惠的,於是羅列了一些條目,讓翰林院細化,並要求儘量通俗易懂。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皇考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功蓋寰宇,開基立業,定鼎中原,四海歸心,萬民仰德。然天不假年,皇考龍馭上賓,萬方嗟悼。
朕乃高皇帝嫡長子,自幼承庭訓,蒙受皇考之深恩厚澤,教朕以仁義禮智信,期朕以治國平天下。今朕承皇考遺志,奉天嗣位,於七月二十日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永樂元年,尊皇妣馬氏為皇太后,立妃常氏為皇后,長子雄英為皇太子。
朕惟治國之道,在於養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今嗣大位,恩澤萬民,特頒此詔。
自洪武七年六月十五日昧爽以前,官吏軍民人等有犯,除謀反大逆、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主不赦外,其餘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罪無大小,鹹赦除之。敢有指告赦前事者,以其罪論之。
即日以前,各處拖欠及虧兌未完稅糧料豆戶口鹽糧,及有報數在官而未曾送納者,盡行蠲免。其各處拖欠馬草柴炭者,盡行蠲免。
各處逃移人戶,悉宥其罪,許於所在官司首告發回原籍復業,免其差徭二年。其戶下所欠稅糧,盡行蠲免。
各處造作除軍需外,其餘不急之務盡皆停罷。今後各衙門非奉朝廷明文,不許擅自科擾軍民。
各處有被逼迫不得已逃命山林出沒為盜,詔書至日悉宥其罪,令各回原籍安生樂業,永為良民。
凡被水旱災傷缺食貧民,有司即為取勘賑濟。
文武官吏軍民匠作人等因罪發作運磚、拖石、砌城、運糧做工等項,悉宥其罪,官吏復還職役,軍還原伍,匠仍當匠,民放寧家。
逃軍逃囚逃匠人等詔書到後,許其一月內赴官自首,免本罪,軍還原伍,民還原籍,匠複本業。
朕承天命,與民休息,共治太平。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奉天殿寶座上的朱標,心中不由感慨,自魂穿以來,他不知道多少次想象過自己如何君臨天下,至於何時能夠實現,他卻不知道。朱元璋身體一向很好,說不準就要熬個二十多年。之前想的,能夠主動退位讓賢,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相處,朱標認為這絕無可能,自己只有監國的份兒。
沒想到,這才洪武七年,他就成為了天下之主,肩負起整個大明王朝的重擔,他的每一個決定都將影響著億萬百姓的命運。
想到這兒,他深吸了一口氣,目光堅定,心中默唸:“大明王朝,我來啦!”
禮部官宣詔畢,返回奉天殿覆命。百官復至丹墀之上,文武分列。朱標點了一下頭,王祈年高聲唱和“有制”,禮部官上前承旨,出至奉天殿外丹陛上宣旨。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昔我皇考,南面而君,凡七載餘,外掃虜酋,內修仁政,煌煌功業,恢於湯武,德澤廣佈,至仁彌流。洪武盛世,上有明君,下賴賢臣,德懋懋官,功懋懋賞。
太傅、魏國公徐達,加封少師。
太師、韓國公李善長,加封少保。
太子右詹事、宋國公馮宗異,進太子少師。
太子諭德、衛國公鄧愈,進太子少保。
中山侯湯和,進信國公,食祿三千石,子孫世襲。
資善大夫、誠意伯劉基,進榮祿大夫,食祿五百石。
中書省左丞胡惟庸進中書省右丞相,授特進榮祿大夫。
御史中丞陳寧進右御史大夫,授榮祿大夫。
翰林侍講學士兼太子贊善宋濂,進翰林學士兼太子諭德,授嘉議大夫。
望文武百官,恪盡職守,同心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