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少年壯志(第1/2 頁)
古之君王哪個不想開疆拓土、一統四海八荒。前元的疆土是歷朝歷代裡面最廣闊的,朱元璋當然是想繼承,甚至超越,但是現實的困難讓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他嘆了口氣,讓朱標站起身來,接著說:“要想佔據漠南草原,進而穿過大漠征服漠北,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軍事壓制,必須有足夠的軍力,對抗元人,而且要以騎兵為主,否則軍隊機動性無法匹敵,然我大明並沒有上好的養馬之地,良馬來源不足,而且士卒的騎術不及元人,更無論射術;我軍軍需也遠多於元人,千里轉運,所耗甚多,又要擔心糧道安全。”
“總而言之,我軍在軍事對戰中並不佔優勢,更多的是憑堅城拒守待援;二是築城保民,只有建立城池才能對周邊施行有效的治理,也只有憑藉堅固的城牆,才能抵消元人騎兵的優勢。然北邊重鎮不多,且過於靠南,基本處於農耕和遊牧的交界之地,漠北更無大城。”
“要修築城池,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暫不說,一旦在完工之前被元人偵知,加以襲擾,往往前功盡棄。倘若要確保安全,就得派遣大軍,但是修城之事耗時日久,特別是堅城大邑更是需要數年之功,期間軍士、工匠所耗糧食甚多,同樣需要長途轉運,朝廷無力負擔。所以說,想徹底平定草原,解決北元的威脅,太難了。
至於偽夏、南蠻,反倒不是大問題,咱會在北方戰事暫歇之後,就著手解決,一戰可定矣;而東海倭寇,頗為棘手,他們與北元有些類似,不敵則遠遁,想要徹底平息,尚需時日。”
聽了朱元璋這一番話,朱標明白了大明朝廷面臨的困局,不是打不過蒙古騎兵,而是沒能力長期佔據土地。歷史上,明洪武年間多次北征,永樂大帝更是親征漠北,勝多敗少,封狼居胥,打得元人狼狽逃竄,但是一旦撤軍,元人便捲土重來,屢屢寇邊。
更有甚者,到了明中後期,蒙古騎兵年年劫掠,簡直把大明朝當成了他們的糧倉,甚至京師周邊都在蒙古人的兵鋒威脅之下,明軍部署稍有不慎,就得打上一場北京保衛戰。
朱標這次僥倖魂穿懿文太子,打算透過軍事革新改變這一局面,徹底征服蒙古草原,然此事非一日之功,需從長計議。今日便宜老爹的話明顯表露出信心不足,朱標決定先把解決問題的思路丟擲來,提振一下老爹的精氣神,於是拱手說道:“父皇所言切中要害。
兒子以為,解決北方的威脅是我朝對外的第一要務,而要徹底征服北元、解決邊患,戰略上應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對抗,必須以武力將元人打敗,且打得他們心服口服,難生抗衡之心;第二步則是同化,長期對抗的策略是不可取的,窮兵黷武不利於天下安定,那麼在武力征服之後,就是和平共存。譬如在邊境廣開互市,由我朝制定規則,雙方互通有無,其目的是讓元人享受農耕的好處,接受農耕的文化,讓他們離不開咱大明,生活所需都依賴我們。”
“久而久之,即便是那些好戰貴族想打仗,底層的牧民也不會跟隨,甚至可能造反。到那時,我們才是真正地征服、徹底地掌控了整個蒙古草原。總而言之,第一步,我們以千萬將士的生命為長城,以力降人;第二步,我們以天下的人心向背為長城,以德服人。”
無恥地盜用了後世于謙的策論,朱標說得正歡,只聽得‘啪’的一聲巨響,嚇得他一個激靈,四下觀瞧,發現是朱元璋用力拍了一下身前的長案。“好啊,說得太好了,標兒。好一句‘以天下的人心向背為長城’,頗具王者風範,裡面有霸道,有王道。”朱元璋激動地說,“標兒,你身為太子儲君,能有這樣的胸襟氣度,能有這樣的遠見卓識,咱真是比打了勝仗還高興。來人啊,給太子上茶。標兒,你先喝口茶,歇一歇。”
片刻之後,一名小黃門端上一個茶盞,遞到朱標面前。朱標一見這清澄的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