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2/4 頁)
,那個年代算是可以的了。四樓頂屋的這個單元共住了三家人,與我家住在同一單元的兩家鄰居一家是科儀廠的工程師,三代七口人住一個套間,不到30平米;另一家是所裡的老師傅,四口人住一間大點的朝南帶涼臺的屋子。三家人擠住在一個單元,廚房、廁所、門廳加起來不過十多個平方米,六七平米的廚房裡放了三個蜂窩煤的爐子,再加上水池,平時洗菜都要排隊。真的是比姜昆相聲裡說的還擁擠:炒菜鍋上面涼尿布,做飯時要轉個身都得先喊&ldo;一、二、三&rdo;。廁所裡和過道里都堆著各家備用的蜂窩煤。我們算是年輕人,作為後住進來的&ldo;小字輩&rdo;,有點日常用品也只能塞在屋子裡。好在那是革命的年代,大家都是無產階級,沒有什麼大件的財產。地震來了,小孩子鑽到床下是惟一的選擇。
當我安排好女兒、兒子時,床不搖了,屋子也不晃了,初始的最強的地震波從這裡透過了。我和妻子愣愣地站在屋子中間不知道下面還會發生什麼,心中卻七上八下,憂心忡忡:還會來第二波強震嗎?地殼的擠壓、運動就這麼一下子完成了?紅磚的樓房經過那麼強的搖晃裂了嗎,會垮嗎?深更半夜地若跑到外面去住,小孩子怎麼辦?這時,我靈機一動,突然想到了研究所。聽說那大樓是防原子爆炸的,外牆有半米厚,關鍵的部位都還有加固。對,到所裡去。地震如果再強,我們就認命了,與研究所同歸於盡;餘震不強的話那裡恐怕是最安全的。再說,這同時也是對國家財產、研究裝置的關心。我和妻子很快達成了一致,在第一波震動平息後不久,便帶著滿臉驚恐的孩子們匆匆離開六十四樓,奔向研究所。此時,中關村樓群的空地間、街道上已經有不少從樓內逃出來的人群,半明半暗的空間裡不時傳來呼喊的聲音,有找孩子的,有議論地震的:&ldo;震中在哪裡?那裡的人可是倒黴了,肯定會死不少人的了。&rdo; &ldo;是幾級地震……&rdo; &ldo;有房子倒塌嗎?&rdo;……
事實是清楚的,那次地震很強烈。研究所燒鍋爐用的二十幾米高的煙囪被震倒了,只有大半截還立在那裡。那時科學院的宿舍大多是四層高的紅磚樓,看來那磚和水泥的質量不錯,樓的質量經受住了強烈地震的考驗。我們真應該感謝那個時代的建築師、工人兄弟和貨真價實的建築材料,真不知道倘若碰上如今這般惟利是圖的黑心建築公司,住進豆腐渣工程的房子,我們會有多麼慘!強烈的地震使當時北京的許多四五層的樓房都被震裂了。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這種震痕累累的房子已經被拆除了,我們住過的六十四樓也已被新的摩登大樓所取代。但偶爾,人們仍可看到的由四四方方的水泥框架框起來、尚未被拆掉的老樓,其實那水泥框就是震後為加固這些房屋而綑紮的&ldo;繃帶&rdo;。
我們到研究所內時,所的院落裡、大樓內已經有了一些不太多的人家,畢竟有些人和我們有相同的看法。天漸漸地亮起來,到所裡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從同事那裡知道我侄子他們也沒事,一顆懸著的心算是落地了。這時候,所領導也來關心裝置的損傷情況,同時也關心著同事們。那個年代裝置比人更重要,有儀器的房間不能隨便進去,所以我們先去的人都很自覺地在研究所大樓走廊裡找塊地方為一家人安個可坐可臥的&ldo;小家&rdo;。研究所大樓過道里有點像難民營了。看到這亂亂鬨鬨的現象,所領導決定開一些房間讓大家進去休息,同意各自開啟辦公室,或是開啟儀器少的屋子,讓大家休息,生活算是安定下來了。
白天的工作幾乎全停了,大家議論的全是關於地震的傳聞,小道訊息鋪天蓋地。這次地震前的海城地震,據說是成功預報了的。聽說有個縣城為了讓大家離開屋子,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