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5 頁)
住一隻狗,將其宰殺後,把內臟一個一個割離,仔細觀察。沒想到,這隻狗不是別人家的狗,而是校長家的愛犬。校長十分惱火,感到太不像話,如不嚴加懲罰,以後還不知會幹出一些什麼出格的事。但是,到底該如何處罰,經過反覆考慮,權衡利弊得失,校長採取了一個十分巧妙的方法:罰這個小男孩畫出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人體血液迴圈圖。
小男孩知道自己惹下大禍,決心改正錯誤。於是他按照校長的要求,認真仔細地畫好兩幅圖。校長看後很滿意,認為圖畫得好,殺狗之事就這樣了結了。
第七章 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11)
這個小男孩名叫麥克勞德,英國著名解剖學家,曾與班廷醫生一道研究發現了醫治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方法,兩人於1923年榮獲諾貝爾獎。
36。 當頭棒喝:使迷途的孩子猛醒
誇美紐斯曾經在他的《大教學論》中專章論述過紀律問題,他明確指出:“我們可以從一個無可爭辯的命題開始,就是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不是由於他們犯了過錯(因為做了的事情不能變成沒有做),而是要使他們日後不再犯。”
要提醒父母的是,教育拒絕欺騙,在懲戒孩子的錯誤時,你可以大聲斥責,當頭棒喝,但必須是心底的真情湧動,真情流露。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終身不忘。
響鼓要用重錘敲
禪宗認為佛法不可思議,不能用語言描述清楚,甚至一開口就會錯,一用心也會錯,也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用感覺去體悟。所以,不少禪師在接待初學者,常一言不發地當頭一棒,或大喝一聲,或“棒喝交馳”提出問題讓其回答,藉以考驗其悟性,打破初學者的執迷,棒喝因之成為佛門特有的施教方式。《續傳燈錄》“茫茫盡是覓佛漢,舉世難盡閒道人。棒喝交馳成藥忌,了忘藥忌未天真。”後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為棒喝或當頭棒喝。
俗話說“響鼓要用重錘敲”,它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當頭棒喝”的教育方式以其“突然性”和“強烈性”,給孩子比較大的心理震懾,可以促使孩子醒悟,並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在某些情況下不可替代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棒喝”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透過驚人的事實、紀律處分、嚴肅批評等,對沉溺於錯誤的孩子以一種突然的提醒或處罰、懲戒。
例如,有一個小孩在馬路上行走經常不遵守交通規則,父母屢次教導,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父母很焦急,也很擔心。於是有一次,父母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行人因闖紅燈而被汽車撞死的事故,就指給孩子看,結果使孩子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震懾,從此牢記在心,再也不敢違反交通規則了。這種血的事實會給孩子極大的刺激和深刻的教訓,也許比父母的各種說教都有效。
“當頭棒喝”效應之所以有效,是有其心理學依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與刺激的閾限有關。如果作用於人的刺激閾限始終維持在中等水平,那麼感受性會因此而麻木。刺激閾限大大超過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強烈,由此而產生的心理效應謂之“強刺激”;刺激閾限大大低於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隻小蟲在面板上爬行,其感受性也會因此而強烈,由此而產生的心理效應稱為“弱刺激”。這兩種刺激都可能產生“當頭棒喝”效應。
感覺的強刺激和弱刺激在生活中隨處都有。例如,父母講話,突然提高音量,或者聲音低沉,都能引起孩子的特別注意。
一些家長常抱怨,現在的孩子難教,別說打,就是一句重話也說不得。其實,只要你真正疼愛孩子,對孩子能有真正深入的瞭解,能抓住問題的癥結,適當的重話是能夠起到警醒作用的。但是“當頭棒喝”不能與簡單粗暴劃上等號。父母熱烈、豐富的表情,激情滿懷、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