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武人勢力(第1/2 頁)
“伯爺,您千萬不可當這個剿賊總督啊!”
面對孫時相的勸諫之言,陳忠卻不以為然地說道:“為何不幹?他傅宗龍、汪喬年做得,他楊文嶽、丁啟睿做得,為啥我家大帥偏偏就做不得嘞?”
孫時相瞥了陳忠一眼,竟然透露出一絲鄙夷之意,他對著永寧伯說道:“伯爺,我朝自英宗以降,二百年來從無此先例。
何況朝中無論是內閣,還是六部,又或是三司九卿,盡皆掌於文官手中,就連本該掌於武勳手中的五軍都督府,都成了無用的擺設。
可以說從朝廷中樞,到地方督撫、州縣各官,盡皆掌於文官手中,一旦伯爺出任這個剿賊總督之職,這仗可就沒法子打下去嘞!”
“咋就沒法子打嘞?啥子叫沒法子打了嘞!”陳忠一臉不服氣地嚷嚷著。
孫時相再次掃看了他一眼後,又對張誠說道:“伯爺一旦出任剿賊總督之職,那麼從兵馬調配,糧草補給,堪功查過,戰守決策等諸多方面,必定處處掣肘,使我勇毅軍時時處於被動之中,此戰豈有不敗之理!”
陳忠此刻也聽懂了一點,他撓著頭說道:“難道……難道他們還敢公然違抗皇命不成嘛?”
“皇命?”
孫時相反問了一嘴,接著道:“在宮裡是皇命,出了宮就看各級官員們如何操作了。”
他這時又一次看向陳忠,頗有耐心地對他說道:“陳忠,我問你,就好比咱們伯爺,若事事皆依皇命,處處遵從皇命行事,如何會有今日這般成就,恐怕早已毀在了皇命之上。
反過來想,當今皇上的旨意又要如何執行下去,還不是得靠著各級朝廷官吏來做事情,如果他們上下一心,可不就欺上瞞下了嘛?
到時候,他們完全可以把黑的給說成是白的,有功全攬在他們自己人身上,而把過錯全都推諉在伯爺和勇毅軍的身上,那將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何振雄十分不服氣地說道:“這幫殺千刀的傢伙,真是可惡至極!”
他更憤憤說道:“要我說……這天下的文官個個該殺,就該一股腦給他殺絕戶嘍。”
“哎……何將軍,話可不敢說得這般絕對啊!”
永寧伯身邊的隨軍參謀胡以溫出言反駁道:“文武對立之勢久矣,自國朝初立以來,就未曾停歇過,只不過土木之變後,以武起家的勳貴大多殞命,才使文官一派得了勢,一直延續至今。
不過,這文官們內部亦有派系之分,自神宗時起,因爭國本一事,由於神宗態度模糊,進而引發群臣揣測,導致宣、昆、齊、楚、浙五黨同東林黨成兩大派系,相互間明爭暗鬥不斷,朝政也因此日趨腐敗。
而後到了熹宗時,一家獨大的東林黨,又開始同閹黨爭鬥,直到今天這般局面,當朝崇禎皇帝登基御極後,徹底剷除閹黨一派勢力,使得東林一家獨大,竟可左右朝局,終成尾大不掉之勢。
不過,如今的東林一派早已偏離當初的理念,成了一個純粹的利益團體,而正是因為利益又使他們內部再次分化成一個個小團體出來,他們之間相互傾軋,彼此爭權奪利不斷。
但即使如此,一旦涉及到文武之爭的事情,他們就又會抱成一團,拼力維護他們已經到手的既得利益,絕不會容許朝廷大權落在武人的手中。”
胡以溫的這一番長篇大論,將大明朝的黨爭之禍由來粗略講了一遍,雖然對其危害性仍然是沒有講全,但也已大差不差了。
永寧伯張誠看著胡以溫的眼神中,也多出了幾分讚許,這個年輕人博學多聞,又思維敏捷,更為難得的還是他頭腦清晰,遇事能夠十分清醒冷靜地分析,剖析出事情的本質來。
“那要是這般講的話,咱們武人就沒有勢力?咱們的利益就沒人來給保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