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2/3 頁)
年的烽火,使鄉土變色,民生倒懸,國勢阽危,我們激於義憤,不願在海外偷生,毫無留戀地,毅然整裝回到祖國來,稍盡一點天職。南國的親友們,也時常來信,加以慰問和鼓勵,我們除了在內心深處道謝外,心靈上也湧起百般的快慰。
但是,自從我那可愛的故鄉被敵人佔據後,鄉人不堪忍受倭寇重重的壓迫,無論青年男女,都已紛紛離鄉背井,四散流亡。回想我那七旬高齡的父親,因年老體弱,只好仍留在那破碎的家園,在敵人的淫威下度日,無人服侍,又訊息杳然,究竟他老人家的起居怎樣?半年多來卻一點也不知道,遊子的心,怎不懷念呢?怎不勾起斷腸的鄉愁呢?……我現在深切地期望著,勝利早日到來,把倭寇驅逐出我們的國土,光復我們錦繡山河,讓我重新回到我那秀麗的故鄉。
願我們堅強、勇敢,拼命地和敵人戰鬥,哪怕流盡最後一滴血,也要去換取長久的自由和安樂。7
……
在海南島,尋到了那我不曾認識的父親的足跡。
離開大姐、離開家鄉、離開我已深深眷戀了的海南島。海島的椰風膠林,海島的鄉土氣息,海島的親人故里,一點點,不知不覺地向我浸染、滲入……
即將離島,我極目眺望,海連著天,天連著海,無邊無際。
漫漫南中國海,連著太平洋,連著父親的第二故鄉‐‐南洋,連著父親的出生地‐‐海南島。與瓊州海峽及中國大陸隔海相望的海南島,古稱珠崖、瓊崖、瓊州,古印度作家又稱它為&ldo;棕櫚之島&rdo;,是一座極富有個性的島嶼。自宋代以來,這裡人才輩出,是中國現代革命家和軍事將領的搖籃。她因地處祖國邊緣,百姓&ldo;下南洋&rdo;出國謀生形成風氣,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曾形成一股獨有的&ldo;南洋文化&rdo;。這股南洋文化的形成與從海島漂洋過海、寄居在海外的&ldo;僑&rdo;,有著深深的關係。&ldo;南洋華僑&rdo;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在特定的文化和生活環境中形成的海外華人群體,他們不僅帶去了故土固有的傳統文化,還不斷汲取著僑居地的外來文化,並最終孕育出華僑華人自己的文化。他們能較早地接觸到世界脈搏,從而較早地接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愛國、救亡、圖存、強國、強種,在中國近代史上形成為一條思想主線。法國歷史學家弗朗索&iddot;德伯雷在《海外華人》一書中寫道:&ldo;正是這種對大陸共同的依戀使他們依然是中國人,使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覺得他們是中國人,說中國話……&rdo;他們把在異國他邦領略到的風土人情、文化氣息、精神風貌和自身的氣質,潛移默化地向家鄉傳輸,在故土注入了世界新文明的因子;同時,在異域他邦,他們切身感受到海外殖民地人民生活弱者的悲愴,迫切渴望祖國的強大。也就在這種南洋文化的薰陶、依託下,湧現出大批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追隨者和支持者,也造就了對中國文化有影響的文化大師陳序經。用一名作家的話說:這股南洋文化曾較早吹向低重而沉悶的中國內陸,上演了一幕幕轟轟烈烈的文化革新運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