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興兵西陲(第1/2 頁)
朝野間的些許微詞,苻堅起初並未在意,對於慕容姝、慕容衝姐弟,他也另有安排,太子苻宏已年將十五,與這對姐弟年齡相仿,姐為妃弟為侍從,正好撫慰拉攏燕國降人,但(371年)正月裡王鑑、張蠔卻傳來敗績。
東晉太和四年(369年)十月,桓溫伐燕大敗而歸後,將戰敗的責任甩鍋給了袁真,袁真對此心生不滿據壽陽暗通燕、秦兩國,慕容暐遣使去冊封的路上袁真病逝。次年(370年)二月袁真死後,其部下陳郡太守朱輔擁立其子袁瑾,接替建威將軍、豫州刺史的職位安穩人心,並向前燕求援,此時洛陽已被前秦攻克。四月桓溫麾下水軍督護竺瑤等人在武丘擊敗來援的燕軍二萬餘人,八月移鎮廣陵的桓溫率軍二萬餘攻打袁瑾,拿下南城後繼續修築工事圍困壽春。前燕左衛將軍孟高率騎兵前往救援,剛到淮河以北未及渡河,便因前秦再次攻燕被召回。
前秦攻克鄴城後,苻堅派王鑑、張蠔率軍救援袁瑾,被桓溫部將桓伊聯合謝玄在壽春西北的石橋擊敗,桓石虔隨桓伊迎戰繳獲戰馬五百餘匹。桓石虔是桓豁庶長子,未滿十六歲便隨伯父桓溫伐秦(354年),當時曾騎馬突入重圍,將快要被秦軍俘獲的叔父桓衝救回。其勇猛為三軍所歎服,患瘧疾的人只要一聽桓石虔來,大多都嚇的汗流浹背,使得疾病無藥自愈。
不久後桓溫攻破壽春,將被俘的袁瑾、朱輔以及宗族數十人送往建康斬首,袁瑾妻女被賞賜立功將士,依附於袁氏的數百乞活軍被活埋。豫州也就此落入桓溫之手,立下功勳的桓伊被委任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桓石虔則接替鄧遐(袁真同鄉兼表親)擔任競陵太守。早先袁真與桓溫關係密切時,曾送歌伎阿薛、阿郭、阿馬給桓溫,其中的馬氏便是桓玄(桓溫幼子)之母,桓玄出生時正值桓溫伐燕大敗而歸。
王鑑、張蠔兵敗訊息傳來後,前秦西陲也開始不穩起來,涼國張天錫蠢蠢欲動,仇池國新繼位的楊纂也主動斷絕往來,因其叔父楊統起兵爭位,陷入內亂才無暇東顧。
再加上遷徙鮮卑和關東豪傑引發朝野不滿,長安城內謠言四起,苻堅只得召王猛回朝。
(371年)二月經過苻堅與王猛等大臣商議規劃,前秦調整戰略重心到西南方向,同時將部分關中籍貫的文武官員,調往關東任職既為安撫也是限制。
苻堅以魏郡太守韋鍾(京兆韋氏)為青州刺史,中壘將軍梁成(略陽氐族梁氏,鎮北大將軍、朔方侯梁平老之子)為兗州刺史,射聲校尉徐成(安定郡人)為幷州刺史,武衛將軍王鑑(武都郡人)為豫州刺史。
又調左將軍彭越(盧水胡酋帥、鎮枹罕)為徐州刺史,太尉司馬皇甫覆(安定烏氏人,皇甫真堂侄)為荊州刺史,屯騎校尉姜宇(天水人)為涼州刺史,扶風內史王統(秦州略陽匈奴,王擢之子)為益州刺史。將這些在本貫擁有大量部曲,是當地望族,又掌握兵權的將領或外調,或升職,以胡漢之別相互制衡。
皇甫覆與父兄一直在前秦出仕,西戎主簿郭辯隨曹轂出使燕國時,便曾以這層關係試探在前燕任侍中、太尉的皇甫真。而皇甫真當時雖然舉報此事給慕容暐知曉,但在王猛攻入鄴城後卻主動降附,王猛也稱讚其通權達變,皇甫真隨苻堅入關中後,被任命為奉車都尉。滅燕之戰中,呂婆樓作為後方主管,因年近花甲精力大不如前,也只是挑個頭,細務多賴皇甫覆等人籌策、分擔。
接著以宗室秦州刺史、西縣侯苻雅為使持節、都督秦晉涼雍四州諸軍事、秦州牧,前仇池國王子吏部尚書楊安為使持節、都督益梁二州諸軍事、梁州刺史,為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提前進行準備工作。
苻堅又重新設立雍州,以庶長子長樂公苻丕為使持節、徵東大將軍、雍州刺史,作為名義上的主帥配合軍隊鎮守蒲阪,威懾關東新降之地。而此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