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2 頁)
1941年6月,斯利姆晉升為少將師長,負責指揮第十印度師。6‐7月間,斯利姆指揮部隊從伊拉克沿幼發拉底河右岸強行挺進敘利亞,成功地攻佔了位於堅固設防的代爾祖爾鎮的幼發拉底河上的重要大橋。
1942 年1 月,日軍入侵緬甸。3 月,仰光淪陷。亞歷山大將軍從英國飛來,指揮緬甸盟軍作戰,斯利姆被調去擔任所謂的緬甸軍軍長。斯利姆面臨著極為不利的境遇。他原來熟悉的是沙漠地形,開闊地帶,現在卻面對叢林和河流;他指揮的部隊對他很陌生;由於接連撤退,士氣嚴重動搖;缺少地圖和運輸工具;沒有人員、物資補充,沒有增援部隊;對日軍的行動一無所知。在困境之中,斯利姆以其自身的品行和時常深入部隊的行動很快在下屬中激起了信心。4 月19 日,斯利姆接到緬甸軍朝印度東北部撤退的指令。一個月後,斯利姆指揮緬甸軍克服難以想像的重重困難,勝利抵達印度。在整個行動中,斯利姆自始至終都表現出堅定的信心和高度的復原力。緬甸的撤退被認為是斯利斯作為指揮官所經受的最大一次考驗。
回到印度後不久,斯利姆奉命指揮新建立的第十五軍,該軍司令部設在加爾各答。第十五軍和在印度東部抗擊日軍的第四軍一起組成東方集團軍。斯利姆的職責是保衛孟加拉免遭來自海上的攻擊,協助行政當局維護駐地的秩序。斯利姆以一系列備忘錄的形式闡明抗擊日軍的戰術,形成了叢林作戰戰術的基礎。
1942 年7 月,東方集團軍司令部指揮所屬部隊進攻位於孟加拉灣東海岸、加爾各答南面的若開半島,企圖攻佔半島上的日軍機場,消除日軍對孟加拉、加爾各答的空中威脅,進攻開始時進展得很順利,但到1943 年3 月不僅停了下來,而且開始撤退。斯利姆臨危受命,成功地完成了任務。1943 年10 月,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蒙巴頓到任,將地面部隊組建為第十一集團軍群,斯利姆升任東方集團軍司令。不久,東方集團軍改稱第十四集團軍。
1944 年2 月,日軍進攻苦開半島,斯利姆率部堅守。這次戰役歷經3 個星期而以日軍的徹底失敗告終。
若開戰役之後,斯利姆計劃重新佔領緬甸,為此必須大量殲滅日軍的有生力量。這一機會很快到來。3 月,日軍猛攻英帕爾和科希馬,戰事之初,危機四伏,但由於斯利姆具有迅速恢復的能力和不甘失敗的決心,加上蒙巴頓有力的後方支援,危機都被克服了。斯利姆堅持拖垮日軍的政策,利用英帕爾的緊固防禦力量斃傷日軍。一俟反攻機會到來,他號召已經筋疲力竭的官兵再努一把力,發起強勁反攻,將日軍打退到親敦江的另一邊。這次戰役,參戰的10 萬日軍中有53 萬人被斃傷或打散;參戰的3 個日軍師團中有2個師團失去戰鬥力。這是日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陸地戰敗,日軍戰無不勝的神話破滅了。
從英帕爾之戰勝利到佔領仰光這段時間,斯利姆充分展示了他作為指揮官的最高水平的帥才。在歐洲戰爭勝利前,東南亞戰區的人員和物資補充從未得到優先考慮。斯利姆不得不用最少的資源在最不利的地形和氣候中打一場運動戰。他用即興指揮的才能、智煤,充分利用突襲方式,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皇家空軍的能力等方式來彌補資源上的不足。
儘管向緬匈進攻的政治目的是佔領曼德勒和首都仰光,斯利姆正確地認定他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擊敗敵人。一旦達此目的,整個緬甸將在他的控制之中。因而英軍在英帕爾戰役後獲得主動權時,他不斷地向日軍施加壓力,給日軍一次次殲滅性打擊,從不讓日軍有喘息之機,斯利姆靈活指揮的一個典型例子是開始挺進緬甸後突然改變了計劃,這一改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略上較為有名的舉動之一,原來所有的情報表明日軍準備在伊洛瓦底江北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