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又稱機鉤,據《釋名_釋兵》:〃鉤弦者日牙〃,用來鉤張弩弦。懸刀又稱機撥,是拍發用的板機。牛,又稱墊機。在張弩時,用它把牙和懸刀鉤合茬一起。發弩時,拍扳懸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鉤緊的弩弦突然馳開,把弩箭發射出去。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門——〃望山〃。用來瞄準,弩機組合後,裝在一個匣裡,稱為簿郭。在中國,弩最早用於打獵,約在春秋時代始用於戰爭,盛行於漢、晉至唐。各代弩的種類較多。效能也不盡一致。如戰國時期分夾弩、痰弩、唐弩和大弩;唐代分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本車弩、竹竿弩、竹竿警。大竹竿弩、伏遠弩等。
'標槍'
一種帶鏃的短投擲梭標,又稱〃投槍〃、〃投矛〃、〃短矛〃、〃鑲槍〃等。巧嫉和骨嫉標槍、在上舊石器時代(石器時代晚期)為狩獵武器。鐵鏃標槍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軍隊中郡曾裝備過。希臘斯巴達人的輕裝步兵可將標槍投擲20一60米遠。古羅馬重灌步兵的投矛長約1,5一2米,重4一5公斤,其投矛有很長的鐵尖安在木柄上,投擲30米。為使標槍投擲得更遠,(達70一80米),有的標槍上裝有皮帶環,以使投擲力鍵著增加,在尚不懂使用弓箭的部落(澳大利亞人)和不使用弓箭的部落(阿留申群島人),標槍是一種基本的投擲武器。在西歐,標槍一直流傳至中世紀。在俄羅斯,標槍即為短投槍。在《梆戈爾遠征記》一書(公元12世紀)中首次提到標槍。在中國原始社會已有標槍,但到宋代才成為軍隊常規武器,又稱〃梭槍〃。元朝蒙古軍善用標槍,杆短另尖,槍有四角形、三角形、圓形數種,多數兩端有刃,既可以馬上刺敵,又可拋擲殺敵。明代軍隊中有一種兩頭帶刃的標槍,長68厘米,槍刃長23力厘米。尖尾長7厘米,兩頭尖,中間粗,有姻長箭,兩端都可以刺人,便於投擲。清代的標槍多用木竹為柄上加鐵鏃,略如明制。還有一種衛體用的標槍,槍桿較短,鏃長6寸,木柄杆長1。8——1。9尺,重不到2斤。純鐵打造的標槍更短「全長不到2尺,重不過4斤,技藝精熟者可幹50步內投中敵人。
作品相關 東西方的戰陣比較
與東方戰陣相比,西方冷兵器時代的戰陣不重視戰陣形狀、保持戰陣形狀和對戰陣形狀進行變化所獲得的集團作戰戰鬥力增成;西方戰陣的主要隊形主要有兩個:方陣與橫隊……所以說,東方古陣可以用陣型來形容,而本文提到的西方的戰鬥隊形用戰陣來形容……比如孫臏古八陣,有最基本的方陣,沒有防禦弱點的圓陣,適合於兩翼迂迴包抄的雁型陣,對兩翼及側後方向防禦的鉤型陣……西方人對戰陣形狀所產生的集團戰鬥力理解不夠透徹,但是不等於西方沒有利用戰陣整體形狀取得勝利的戰例……西方所津津樂道的經典戰役第一次希波戰爭中的馬拉松之戰,漢尼拔在羅馬的坎尼戰都是陣型整體形狀發生變化所取得的勝利……就拿馬拉松之戰來說,雅典軍隊排成方陣,將較弱的戰士配屬在方陣的中央,而將較強的戰士配屬在方陣的兩翼,波斯軍隊進行他們拿手的中央突破時,希臘方陣的中央,且戰且退,不斷地拉長波斯軍隊戰陣的長度,透過兩翼夾擊,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希臘軍隊可能是無意識的利用戰陣整體形狀的變化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而漢尼拔則是透過把軍隊擺成了類似於新月形狀的陣型,在羅馬人進攻時,透過方陣中央的步兵且戰且退,拉長羅馬人三線方陣,透過新月形戰陣的中央凹陷來化解、消耗羅馬人的三線方陣強大的衝擊力,然後透過強大的騎兵在側翼迂迴包圍羅馬的三線密集方陣,詐降計程車兵在後方騷亂而取得了坎尼戰的勝利……漢尼拔也許是有意識的透過戰陣形狀的變化來消耗羅馬軍團的衝擊銳勢,當然更可能是無意識的,因為漢尼拔的軍隊成分實在複雜,既有西班牙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