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帝國最後的榮光?(第1/2 頁)
晚餐過後,周長風與夏筱詩稍微散步了一小會便分開了。
雖然置身事外的人可能不大能理解,但經過這段時間的生活,周長風卻已經能深切感受到如今大明方方面面的魔幻情況了。
說現在的大明開放吧?不,其實不乏保守;說保守吧?也不盡然,因為在許多方面又很開放。
在這個封建色彩殘存不少,又不得不順應時代扭扭捏捏地發展了幾十年的大明,可以說什麼魔幻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權力來源有兩個——第一是世襲的君主,背後是皇族勢力;第二是民眾的選舉產生的議會,背後是民眾,亦或是可以操縱民眾的勢力。
顯然這兩大權力來源無法和睦相處,最終大勢必定會滑向其中的一個。比如德意志帝國雖有議會,但早早地就拋開了議會,基本上是德皇獨大。
大清預備立憲時同樣準備搞二元君憲,然而他們卻並未認清形式——自從東南互保之後,大清朝廷已經是風雨飄搖了,勢力衰微,結果還天真的搞出個“皇族內閣”,可謂作死。
當然,即使大清預備立憲識時務的妥協,成功立憲的大清同樣會在短時間內由“實君立憲”變成“虛君立憲”,畢竟當時的皇族與朝廷的勢力遠遠比不了氾濫的地方勢力。
不過,後明的情況又有很大不同,與天啟、崇禎年間一樣,即使到了末期,後明朝廷仍然有一定的威信與勢力。
如此,勢力之間勉強平衡,相互妥協以後才有了現在的局面。
在二元君憲制下,大力發展、建設自然就會增強地方勢力,從而讓議會的影響力變大,如果放任不管,皇族勢力衰微,那麼遲早皇帝要退出權力中心,轉變為“虛君立憲”。
甚至可能更進一步,直接邁入共和。
而皇族勢力自然要設法反制,除了慣用的拉一派、打一派等一系列權術以外,大力壯大軍隊就成了重要手段之一。
畢竟這都什麼年代了,不可能還靠著太監勢力來幫襯。
如此可知,二元制君憲相當之不穩定,兩大勢力都會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而努力,內鬥不休。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全是壞事,畢竟這又不是古典時代了,所以大明各派的野心在國家層面上的體現就是飛速發展!
地方勢力和官僚資本不斷投資、建設、擴張,方興未艾;軍隊同樣不斷壯大、發展,如火如荼。
可是這飛速發展的表象卻掩蓋了大明無數沒有革除的弊病和難以調和的矛盾,它們可不會自然消弭,遲早會爆發。
“剛好是大戰前夕啊…哎,迴光返照就回光返照吧,哪怕消亡不可避免,但如果能打贏這場戰爭,那也稱得上帝國最後的榮光了。”周長風如是感嘆道。
嗯,這倒也是不錯的歸宿了。
在那之前,自己得做好準備,能爬多高就爬多高。
不說能節度一方或者統帥三軍吧,至少也得是一個兵團的提督吧,如此才能在風雲變幻的時刻為大明順利轉型保駕護航,以免被奸佞之輩竊取果實。
幾天的時間一晃而過,在初步的理論學習之後,修習班也組織了首測考試。
雖曰考試,但實際上就像是入學的摸底小測驗一樣,只是…需要寫上一整篇文章,至少三千字。
“……寫完即可,最晚不過酉時二刻,可以參考書籍與文獻。開始吧。”
負責修習班的東洋艦隊提督府僉事楊楨今天親自前來佈置題目,上尉們的題目與少校、中校們稍有不同,前者更“小”一些。
實際上楊楨所佈置的是一篇“說”,在古代的時候是一種議論性文體,通常是就事物和現象表達看法,寫法與行文比較自由,篇幅不長,類似於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