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那是…戰列艦?(第2/2 頁)
地區的統治前所未有的深入,對那兒的土民也較之漢唐以來的一概鄙視有所變化。
明人通常把當地土民分為“熟夷”和“生夷”,熟夷指接受過官府造冊登記,擁有戶籍、服從管理、納稅供役的土民,但還保留一些當地傳統習俗。
血統論在此行不通,因為一部分被遷徙來的漢人也可能轉為熟夷,《苗疆見聞錄》就有「其地有漢民變苗者,大約多江楚之人。懋遷熟習,漸結親串……所稱熟苗,半多此類」的記載。
至於“生夷”就不難理解了,指仍延用著刀耕火種或採集遊獵的傳統生活方式、不在官府管轄之下的土民。
華夷之辨不單注重血統區別,除此之外它還有地緣衡量標準和衣冠禮儀文化的衡量標準。
相比起更為直接的血統論區分民族,這種更加綜合與靈活的區分法究竟是好是壞就見仁見智了。
時至今日,後明朝廷對族類的判定標準和政策也頗為有趣,劃為“漢、同漢、夷”三類。
漢民除原本既有的之外,父母任何一方為漢民(雙漢或另一人是東亞人),且識漢文、說漢話、起漢名、行漢禮即可。
同漢民在分劃時有兩種情況,一是當時頒行政策時的,規定只要在大明官府治理下,滿足漢文漢話漢名漢禮中的兩個,且為東亞人;另一個情況為二代子女,父母中有一人不是東亞人,子女劃作同。
但在其它方面,他們與漢民沒有區別,社會待遇上也一致;同漢民再與漢民成婚,他們的子女即轉為漢民。
夷則簡單明瞭,無需多言。
事實上,當時朝廷正式頒行這項政策時,大江南北的人們基本都被都被劃作了漢民或同漢民,因為判定標準並不嚴。
周長風覺得這樣其實也挺好,似乎也有助於消弭矛盾。
反正,面前的這位爹是寧波人、娘是長崎人的戰列艦炮術官,他覺得在外在上壓根就看不出什麼日本血統。
就這將近一米八的個子,潛意識中就直接排除了。
就這樣,林尋真帶著周長風經由舷梯登上了龍朔號的前甲板。
一路上,遇到的水兵無不立正行禮,但後者早已無心關注這些,因為他的心思已經完全被這座鋼鐵城堡所俘獲。
就在他前方十幾米開外,就是足有三個人高的一號主炮塔,藍灰色,三根一人粗的巨大炮管斜指向天空。
也許在戰時它能讓敵人望而生畏,但現在卻無比讓人感到親切。周長風迫不及待地快步走到了它的下邊,然後他很無奈的發現自己只有踮著腳才能摸到炮管根部。
他深呼吸了一下,回首問道:“這個…引數多少?”
緩步而來的林尋真負手而立,“它啊?十二寸半、四十六倍徑、八十八條左旋膛線、炮塔重一千三百四十噸,最大射程七十一里。”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